三国中吴国存在感最低?我不服

  • 诸葛亮北伐战绩超过陆逊。蜀军第三次北伐了夺取阴平、武都二郡,占领了这里,四川盆地西北再无威胁,又有了进攻陇右的基地。后来魏军对阵诸葛亮指挥的军队,司马懿野战惨败,王双和张郃率骑兵追杀撤退的蜀军都付出生命代价。魏军防御需要更多军队,诸葛亮死前,魏国的后勤已经很难支撑了,曹睿连维修宫殿的钱都不够,司马懿等人也想速胜,司马懿打孟达东吴辽东都是干净利落的获胜,速胜才是他的追求,但是打不过诸葛亮没办法只能固守。只有第一次北伐时魏军占了些便宜,主要是此前蜀汉精兵猛将被关羽刘备孟达等人损耗得差不多了,绝大多数是新兵和经验不足的将领,战斗力比经验丰富的魏军还是要差一些的,尤其是马谡还违抗命令,擅自把难度很低的山地阻击战改成歼灭战,高估了本军的战斗力,造成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
    东吴北伐很少有后勤运输的损耗,兵力又是两倍多,如果真有能力和决心,是可以取得重大战果的。汉末三国的重要战役,都是在长期相持中找到战机的,如官渡和赤壁之战,两军相持时间都在半年以上,时间久了,就会有意外和疏忽发生,被敌人抓住就败了。东吴北伐少有后勤问题限制,但大多数时候都是小打小闹后就撤退了,让人感觉非常胆怯,没有决战的决心,认为反正有长江为后盾,等魏军主力撤了再去占点地盘。长江对东吴是坚实防线,对曹魏不是,从荆州到扬州数千里边境,多数是平原,江淮一带河湖密布,对东吴极为有利,可以进攻的地方非常多,所以曹魏在这里要被动得多,如果是诸葛亮在东吴这个地盘,我想不会是这种态度,他攻魏的时候为了改善后勤问题以便长期相持是打算在敌人眼皮底下屯田的,这种决心和胆量东吴没有。如果关中陇右人口众多,诸葛亮可以就地征粮,就没这么难打了。蜀军战斗力一次比一次强,魏军越来越难以抗衡,继续这个趋势,又怎么会没有机会呢?可惜诸葛亮北伐的时间只有七年,54岁就死了。
    有人说诸葛亮消耗蜀汉的国力,这是低估了诸葛亮的智慧,诸葛亮向来是量力而行,不会滥用民力,否则也不会被称为千古名相了,史书记载百姓都爱戴他,这显然不是滥用民力的表现。即使算上诸葛亮死后的29年,包括刘禅重用奸佞的近十年,蜀汉在三国中内乱都是最少的,而且基本都是豪强们不满利益受损发动的叛乱,农民起义近乎绝迹,而其他两国农民起义不断。当然不滥用民力代价也很大,就是每次北伐带的粮草都不够多,无法长期作战,敌人也很强,短时间内找到好的战机太难了。

回复4

  • 而且,诸葛亮北伐的目标根本不是关中,诸葛亮知道蜀国没那个实力,诸葛亮北伐的目标是打通蜀国与西羌的联系,这个目标在姜维北伐时期才完成,但为时已晚。
  • 至于你说的东吴问题,东吴攻城战能力实在堪忧啊,而且东吴在江北一直没有稳固的前进基地,而曹魏在江北有足够的军事要塞支撑。陆逊北伐也是一直在为东吴夺取一个江北的要塞。
  • 陆逊打崩了曹魏的南线军团。诸葛亮呢?几次北伐中也就在跟张颌的野战中占了些便宜,至于张颌之死是不是被司马懿坑死的就不好说了,毕竟对于想夺取曹魏关中军团大权的司马来说,老将张颌是个麻烦。至于跟司马懿的野战,史书明载,蜀军夺甲三千具,强弩三千张,至于杀敌几何则没写。重铠强弩都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如果不是打崩了司马军怎么可能夺得这么多?但如果打崩了司马军为何没写斩首多少?也就是说司马军在没有崩溃的前提下被蜀军夺得了大量战略物资,根本不合常理,所以与其说诸葛在野战中大败司马,还不如说是二者联手演了场戏。
  • 似是而非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历史上以四川为基地出发夺天下的好几次,仅次于关东,位置还是很有利的。中原位置也不错,只有南方那就是被动防御。明朝好像搞成功一次。
返回文章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