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打响汽车保卫战,中国如何应对?

  • Lawrenceglow 七字符
    据报道,汽车产业界则普遍认为,这是欧洲针对中国车企的拦阻措施(即拖延战术)。
    首先,中国车企目前在欧洲的销量主力是拥有欧洲背景的品牌,这些品牌或是在欧洲生产制造,或是在欧洲有较大影响力,可以拥有丰富抗辩手段,如上汽MG、东风易捷特、吉利领克、Smart。这些品牌中,除了上汽MG和Smart,其余主要在欧洲本土生产,所以虽然在销量上计入中国品牌,但不会受反补贴调查影响。

    上汽、Smart、比亚迪、长城、江淮、小鹏等在中国生产,出口欧洲的车企将成为这次调查的主要对象
    但这些企业中只有上汽和Smart欧洲市场的销量占比较高,其他品牌目前在欧洲的销量只占该车企总销量的不足1%,影响微乎其微。

    启动调查的决定恰巧是在慕尼黑车展后做出的,而在慕尼黑车展上,中国新能源车企成为绝对主角,不论是整车厂还是供应商都展现出卓越竞争力。

    更关键的是,中国企业展出的都是量产车型,而欧洲车企虽然也拿出了迄今为止最好的新能源车参展,但这些展车大多是2025年—2026年才会投放市场的车型。
    两到三年后将要投放的车型与中国车企目前的量产车技术水平相当,这意味着未来两到三年内,面对中国车企的产品,欧洲车企几乎没有还手之力,这对欧洲汽车产业震动巨大。

    这两到三年是关键的窗口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车企能够抢占多少市场份额将决定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市场的成败。
    而反补贴调查是这个关键窗口期内,欧洲为数不多可以应对中国车企的有效手段。

回复1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