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觉得广东人没有特别疯狂的追求学历的思想钢印

  • 已注销用户 La mode se démode..
    作者说起“思想钢印”这个话题,就必然就会扯到广东的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而每当谈起广东的经济,除了要谈贫富差距巨大之外,珠三角的发展也必定要谈,尤其是深圳的经济发展,为什么曾经“赤贫”的深圳现在能够成为全国经济密度第一的城市,这值得去研究,其中之一就有关于“思想钢印”的话题。
    本人作为深圳土著,对此话题可以说上几句。


    改革开放以前的深圳,说是“赤贫”也毫不为过。
    举个当年全国讨论很激烈的例子来说明:
    80年代改革初期,虽有港资技术的大力支持,大家都没有任何的经验,发展深圳冲击人民观念最大的障碍因素,其实是“思想”,否则,邓小平就不会说出“杀出一条血路”来、以及当时深圳蛇口招商局负责人袁庚讲的“时间就是金钱”等名言,因为类似这些的“激进口号”以及当时深圳的诸多“激进政策”,反对者的声音很大,尤其是在外资投资时必然会牵扯到“土地使用制度”的问题,即“深圳出地、港商出钱、合作建设、利润分成”,这种商业模式在当时,堪称是“石破天惊”,很多人想不通,以至于导致当时出现“前线保国防、后方卖土地”的大讨论,但最后还是由邓小平来拍案。
    几年之后,1984年,邓小平来深圳视察,当看到深圳初步见效的时候,证明深圳的路子是对的,至此之后,深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放手大胆去干,知直到2000年之后,深圳根据形势,再次改变发展战略,发展科技创新为主、加大科学研究投入,至此又雨后春笋冒出一大批很有竞争力的科技骨干企业,从而深圳才能真正称得上是科技创新城市。
    以上这些深圳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深圳发展起来的原因除了港资、技术、政策之外,最关键还是要有大胆的思想,没有当年“敢闯敢干”的思想,再多钱给你,你也不知道怎么去花,究其原因,还真就是深圳当年“穷怕了”,当年只有真正的身无分文的“穷人”,才能做到“了无牵挂”、没有顽固思想的羁绊,才能改变思维、想办法去“搞钱”。
    PS:以下下三张老照片,可以管中窥豹当年的深圳。
    (改革以前,罗湖口岸对面的年收入,是内地的上百倍,因此才会有“香港干一天、顶得内地一年”的说法)
    jpg
    (深圳“三来一补”的港资外贸加工,得益于内地廉价的劳动力)
    jpg
    (90年代初,深圳证交所的成立,拉开了深圳资本市场的序幕,这是建设深圳的有力资金保障、也是百姓思想上的一次资本洗礼...)
    jpg

回复1

返回文章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