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既穷又增长缓慢不知道有什么好怀念的,跟繁荣更是没有一毛钱关系

  • 80年代。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官方1:1.8变动到1:8.3?大体这个数附近。黑市更夸张。
    物价涨的很快,这是事实。
    但粮食产量,生活水平上涨更快。可不是GDP速度所能表达的。录音机,电视机,自行车,手表迅速普及。能吃上肉了。不用粮票了,布票作废了。衣服没补丁了有很多新款了。就是80年代的成就。

回复1

  • 粮票在八十年代逐步变得不是很重要了是真,不用了是假——请注意,直到八十年代末,全国粮票可能都比地方粮票值钱,也印刷得更好,不过好像上海人更喜欢上海粮票,因为有“半两”——当然,上海是八类地区,北京才六类,条件就是比东北好。
    在票证时代,七十年代,东北因为供应不充分,有“陈三两”,到了八十年代,变成了“魏四蛋”,这“陈”和“魏”其人现在看都是为民做事的“好人”,但是物资不充裕,他们有这“名誉”,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开心。
    各种票证的出现是有其历史必要性的,消亡也是在生产发展之后才逐步消亡的——所以各种票证不是一夜醒来就彻底消失了的,各地小时的次序、种类都有所不同。
    需要注意(1)请勿觉得好像跟个穿越大神一样,凡事手到擒来,哪里有那么好的事情;
    (2)八十年代,人民币与外币的兑换率始终是个复杂的谜题,其中还有外汇券在其中“功不可没”,所以说到每年度的人均收入请千万小心,更请千万不要下手去比较什么那时的中印,伤身体+费眼睛不说,结论不可靠才是关键问题。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