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下岗工人的故事里,我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则

  • 你不了解当时的状况。工人从参加工作起就在厂里,跟着师傅学做活,没有理论学习,实际文化水平往往不到小学毕业。离开厂子,所有的技能全都作废。
    改开有南往北逐步推行,初期怎么做,结果如何都不可逆料,所以有“摸着石头过河”之说。所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任务是稳,是提供前方所需要的一切物资,于是完全留在计划经济体制里面。所有的生产任务都由国家规定,所有的原材料和产品,都由国家计划内调拨。但是到80年代后期,计划内调拨的原材料不再足额,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为完成生产任务就必须到市场上购买原料。于是企业生产越多,账面亏损越多。当企业资金不足时,则由工商银行贷款维持生产。
    特区的成功(实际只有深圳是成功的,珠海借光,厦门更晚)标志改开的成功,于是在南巡讲话之后,东北企业全面被推向市场,计划内的一切都没了。不论多大企业都需要到市场上找活干,但是发现自己的骨干技术人员和骨干工人都没了(跑特区去了),生产设备都是五十年代的,原材料连议价的都买不到,产品落后时代三十年,资金一分钱没有,甚至企业的所有权都不清晰。基本上就是一年时间,企业就纷纷垮台。
    这时的企业职工,基本没有再就业需要的技能,抱团想辙,集资解决企业的资金困难是最简单的办法,但成功率极低。
    到现在为止,东北的困境还是,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无法与南方竞争。

回复1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