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马督工从“事实”出发,维护自己的刘亦菲JieJie

  • 合川老农民norlanseed 嘿嘿嘿,戏雕!
    二战之后的德国,纳粹思想被完全清洗,现在在德国,任何有表达纳粹思想的意愿都会被官方处理---这是美国人搞出来的。
    二战之后的日本,右翼没有被完全清算,以至于现在右翼思想复辟,各种反战败---这也是美国人搞出来的。
    请问同样是纳粹,为何德国的被彻底格式化,日本的却保留了种子?因为这些都是符合美国的利益的啊。
    你所以为的,展现在文艺作品上的历史局限性,背后却暗藏着某些国家的战略需要。正是因为有人需要你看到它,所以它才会成批量地在文艺作品中出现。
    此外,艺术的表达方式会影响人对于其客观性的理解。观众很有可能因为剧情安排对男主角产生好感,那么这时候他所说的一些军国主义的话,就有可能因为读者对男主角的好感而被冲淡甚至接受。除非这部小说一开始就把说这个话的人设定为反派。
    因为读者是人,会与角色产生互动,如果作者对于这个角色的定位模糊,甚至把他定义为本来就要去亲和读者的角色,那就很容易让读者爱屋及乌,最终起到混淆的作用。
    这个道理就好比你看到一个美女,你跟她搭了讪,产生了好感,这时候你发现她是个杀手;这与你先发现她是个杀手再去跟她搭讪所给你带来的心路历程是完全不一样的。


回复2

  • 《围棋少女》描写了一个充满东方神秘与美的传奇故事,记录了一位中国少女与一个侵华日军军官的奇特经历。(人民网评) [15]
     《围棋少女》里,山飒借鉴中国画的虚与实、简与繁、疏与密的关系构思小说,调动语言音乐性设计叙述节奏,展示中国艺术的气之审美与禅之审美。(《人民日报海外版》评) [10] 
         好了,可以去骂人民网和人民日报海外版了,当然,不排除百度在造谣,以上是在百度摘的。
  • 没错,文艺作品确实可能会对观众造成影响,包括负面影响,这个我非常同意。但是老农你也说了——除非一开始就定义成反派。不然的话所有文艺作品都不能出现非正面的话语了。
    因此归根结底,问题在于围棋少女有没有把男主定义成反派。
    围棋少女的简介是“这部小说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占领下的东北为背景的爱情故事,内容描述了一位痴迷于围棋的十六岁高中少女与日本军官的恋情,因为这场恋情,日本军官反省自已从小被教育的军国主义的价值,而女围棋手则更认识了自己母文化下妇女的处境。男女主角的思想随着爱情的发展而成熟,然而征服野心、侵略压迫、民族仇恨却展布成一场生死棋局,从四方包围着这场恋情。围棋既是书中重要的线索,也是写作的风格。”,作者在中文版序中指出“《围棋少女》却讲述了在两种非常状态的敌对文化中,男性与女性在对立中相爱、探讨乃至达到升华的可能。”也就是说作者
    以这种二元对立的结构(男女主及其所代表的符号:黑与白,忠诚与背叛)来进行写作,因此,就我个人而言,阅读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男主角是反派然后被感化洗心革面的狗血角色。
    从现实的角度看,男主及其心理描写在我们国家激起了民愤,几乎大部分人都认为(甚至没看过书的)这是洗白侵华,因此“读者会产生对男主的好感而被冲淡甚至接受军国主义”的说法不成立。那对于外国人来说这种说法是否成立?'这是另一个问题所在,论文《A la recherche des facteurs de resonance eveillee parLa Joueuse de go dans sa reception en France》中就提到,围棋少女在法国中引起共鸣的部分原因在于——法国人对中国迫害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刻板印象(),使得法国人出于某种人权感在支持起了山飒及其作品。
    因此结论是:围棋少女给了男主反派角色的定义
    ,而现实中大部分人不会因此产生好感(从各种平台的猎巫行动就可见一斑),国外人就算会有好感,那也是建立在对我国错误认识的基础上,与围棋少女本身无关,与作者有关。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