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物价

  • 关于60、70年代城市居民,特别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矿企业家属楼里使用电的情况大致如下:
    为官者,如果不是厅级(正、副、相当待遇),没有单元房居住条件,没有单独电表供电计费;厅级以下,住筒子楼或单边楼,级别高低可以面积有多有少,公共卫生间能有就算条件好的了,电表一层楼一个。
    在当年,单位都有号召,“节约用电,支援国家建设”,各家各户自觉使用10瓦左右的厨房电灯和45瓦以下的房间电灯,家家如果有其它用电器,电子管收音机算一个,其余就没有了。
    在此情况下,如果哪一家使用了大瓦数电灯泡,路过的人们都会指责,不仅仅是“浪费用电”,而且是“揩大家的油”,因为每层楼电费是大家平摊的。
    家庭居住条件稍微有一些改善,开始使用单元房,是1978年以后的事。全面改善住单元房,是80年代以后的事。
    所以,作者的说法,只能算是个例。

回复1

  • 挚爱梦着玉 体制外非主流非学人
    谁告诉你单元楼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儿?
    1972年我去过上海、南京、苏州、涟水,上海、南京、苏州都有单元楼,有水池(工厂化水泥造固定盆)下水道,有烟道使用铸铁煤球(蜂窝煤)炉子,但是没有抽水马桶,有人收马桶买粪便。
    二十年前,看书上介绍,石库门居民区,也差不多。
    2002年我去上海,高档房屋在徐汇,华山路租界区,都是外国洋房,建国后一套分给几户居住,房改之后都卖了。
    我在1979年到齐齐哈尔,军阀吴俊升的小姐楼归我院做家属楼,
    另一处住宅区叫歌舞团(地名),六十年代建造过两栋四层家属楼,单元内有卫生间抽水马桶,厨房有炉灶火墙,三门洞,每洞每层三户,两户两居室、一户一居室,居住着都是中青年教师,领导老教师都住马戏团(地名)带院平方。五十年代开始建设的工厂,都有配套住宅区,陆续建设平房住宅与楼房住宅。
    平房可以自行做栅栏,种菜、养鸡吃蛋、喂猪。
    最反动的是电厂领导住宅,三或四层,一门洞一户,楼梯在门洞内户外。
    倭寇侵占东北后,在铁路局建设北局宅,就是两层、三层的单元楼,解放后,建设南局宅有平房,也有单元楼房,五或六层。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