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这道费脑的小学数学题究竟该作何解?

  • 末那识 学以养识,以识统学。(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你的表述大致有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里,你的表述很自洽,非常有道理。
    在你的框架内,具体到对“时间按整月计算”应该如何理解的问题,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1、你是从出题人的本意来说的,对于考试中解答这道题来说,这当然是唯一正确的(出路),不这么去理解是“找死”。
    2、你最后一句话我深度同感,也在我对我孩子的引导中特别注重语文/语言素养的培育。你提到如果是我和很多学友的那种理解,出题人的表述会是“时间取整月”或“不足月按整月计算”,你的这个表述我深表认同。但是这里我想来个“反将”(没有恶意,只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如果按你理解的那个意思,那似乎应该表述为“(计费时)按月计算”或“(计费时)时间以月为单位”——加上括号内的“计费时”更好,这两表述虽然也会有一定歧义的可能,但很明显更接近你的理解也即出题人的本意。
    现在跳出你的框架来谈谈我的看法:
    1、我在贴文末尾的括号内已经交代这道题的来历了,这题肯定有标准答案的啊,我也当然会看的啊,看了标准答案,当然会“明白”你的那种理解是“对”——从考试做题的角度看——的。但是我为什么还要贴出这道题求教呢?当然是另有考虑咯。
    2、对题目的审美姿态是我想要引导孩子养成的。
    【我平时基本不辅导孩子课内学业(现在搞这道题另有渊源,容末尾交代),有前段时间贴出的一篇文章为证,孩子咨询我题目,被我撅回自己弄去了,结果熬战了一个半小时才闹明白,然后我才给讲,这时就不是讲题目本身的解题思路、技巧、套路之类的“术”了,我讲“道”,我引导孩子以审美的姿态去看题目,分析她思考过程中那些错乱的根源和因由与题设表述之间的“互动”关系。(详见:学做家长|记孩子的一次“1.5小时熬战一道数学题”的经历及其收获,https://user.guancha.cn/main/preview?id=703457)】
    3、出题人将题目出出来了,那读题/做题的人对题设表述如何理解已经跟出题人本意没关系了。
    如果有歧义,那只能按照可能的各种理解去分别解题。
    如果我要给孩子讲解题目,讲的就是这种内容,而不是解题的套路和技巧。
    我想要引导孩子学会思考,以数学思维去思考。
    当然咯,审美的姿态是我所欲,但我不会傻得头铁去跟考试的规则做对,讲完了审美姿态的内容,还是会告诉孩子如果是考试中碰上这种题,那就“顺”着出题人的本意——审美姿态中当然也审过出题人本意了的——去解答吧。

回复1

  • 这才是讨论,挺好。
    1、这就是现实,不尽合理,又无法改变规则,只能去一定程度上适应规则,但并非无奈,同时去让孩子理解它的不合理性即可。
    2、随手打的东西,难免不严谨,抛砖引玉,明白我的意思就行。正式的大规模考试里,出题会很严谨,极少出现那题的不明确表述。
    我所说的它是阶段性例题是什么意思.....是指的它仅适用于常规学习阶段,因为这个阶段同时做得多的还有年月日换算,所以孩子们会有惯性思维考虑过多的日月换算,所以在有的题目中会出现这种“按整月”的表述,系统化学习的孩子会理解这点。但对于未经系统化学习,或者过了这个学习阶段再出现这种题,就不适合了,容易造成误解。
    再说这种情况是怎么出现的,我不反对真减负,但现在不断在加强文科话术和难度,大幅缩减理科作业时间和难度,才导致这种题会出现在名校分班考。

    关于你的看法,我觉得你把别人看扁了,看得也太浅了。
    学习本身就不是对与错的简单化,比如你的这道题,我们也经过这个阶段,几种情况、几种表述、合适与否、为什么这么出题、题目好坏、所用知识、锻炼目的、现实应用等等当然是要全部讲解讨论的。启发式教育本身就是理科的学习方式,一题多解本就是基础。我家孩子初中老师甚至有过要求一题十一解,名校的老师和家长大家基本都是这么要求这么做的,而且标准还要高得多。
    你的那篇1.5小时和孩子互动教育、启发式一题多解的文章我看了.......我不想客套,觉得很常规、浅了、而且低效。我这么说不仅你,恐怕绝大部分人都会不舒服,但事实就是事实。我拿效果来说话吧,这图是我家孩子的课外班同学,也是个小姑娘十岁在做的,同样是启发式学习,这是头部学生在做的。你们再想想差距在哪里,可不仅仅在孩子,高智高知家长比你们想象中更懂教育得多,尤其这些人在一个圈子之后。
    jpg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