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古代养儿防老传统”,基本上是后世文人的鬼扯?

  • 心乡往之 无法纯粹的国家主义者。
    你的反驳就是这水平?
    你知不知道周人为什么可以以政府养老?他们养老又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和经济目的?
    我来告诉你,周初地广人稀,资源丰裕,劳动力整体稀缺一一这是一个于群体福祉极其有利的经济条件,只在古代某个几百年的时间段出现过;而周代的伟大政治家们正是把握了这个阶段,从而才能为华夏缔造理想与天下;使华夏成为了黑格尔口中所谓的“一切的例外“。
    回头来说,由于当时劳动力整体稀缺,所以为了开发资源,吸引劳动力,就必须开出很好的条件,养老就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说,养老虽然是赡养老人,其经济上的作用却是以此吸引着年青的劳动力。由于那个时代能够达到被政府赡养年龄的老人是非常少的,所以才是可行的。要是换到现在,哪个。国家这么干都是在找死。
    我们今天都看到年青人们都比较向往大城市,会尽可能往大城市跑。而大城市正是集中了最多的资本,是所谓”财聚而人聚”。可是在周代早期的一段时间,却有所谓“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这样的论断,尽管作为一个理论论断,他也具有一定的理想化成分,但这也丝毫无损于他的真实理想价值。但是为什么那个时代就可以这样呢?原因很简单,正是因为那个时代劳动力整体稀缺。
    周代政治的真谛,就这还把这种劳动力的整体稀缺,以制度化的形式加以呈现,从而普遍提高人民福祉;所以周人的革命,是与近代以来的革命并列的、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次革命之一。那是实实在在的历史,真实可信的理想,而绝不是文人不知所谓的鬼扯。
    世界上其他地方某个历史约段,丝毫不缺同样的条件,比如布匿战争之后的欧洲,人口大量死亡,结果呢?西西里那个大奴隶种植岛出现了。又比如近代美洲,土著被大量灭绝后,极其丰富的资源有待开发,结果是黑奴贩卖和各种黑奴庄园、奴隶矿山出现了。




回复2

  • 心乡往之 无法纯粹的国家主义者。
    明了了周代的兴起及其理想所在,也就知道为什么后来周代自然衰落了。实际上,诸子之中并不是没有人对此给予简单直接的回答的,有两个回答,一个见诸《管子》,一个见之韩非。答案都只有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是“人多了“。
    他们的回答太过简单,并没有给后人留下详细的分析,以至于汉代如司马迁,他的历史记载虽然极好的全部把握了核心一一礼让、养老、吸引移民,全部都是建立在地广人稀劳动力整体稀缺这个背景上的,可是我们很难说太子宫能够很好的,在经济理论上把握这段历史。
    对于战國以及以后的人们而言,能不能详细的恢复周初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给予理论论述,与他们的境况,都已经于事无补。而经过了这次的历史思想上的乱裂,秦汉以后的人更加对此丝毫无知了。于是周代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都只能被做出高度扭曲的理解,而作为他们那个时代应对现实问题的叙事语法。
    于是中国人就连华夏如何缔造的历史,2000多年来自己都浑浑噩噩。
  • 你讲的都是对的,养老是错的,忠孝更是愚民的手段。
    希望你知行合一,先从自己家里开始实践。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