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是一种出尔反尔的行为,此举违反了俄罗斯自己跟乌克兰签的双边条约

  • 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仍有“帝国情结”,仍一直把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视作是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不信的话,就请看下面这篇文章:

    【“弥赛亚意识”与俄罗斯“大国主义”外交】
    此文原本是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期刊《国际政治科学》2017年第1期上的一篇文章,它的电子版 我则是从“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的官网中如下这个地址的网页上复制、得到的:  http://qjip.tsinghuajournals.com/article/2017/2096-1545/101393D-2017-1-003.shtml,本帖是原文的节选版
       
    ……(前略) 
    熟悉俄罗斯外交史的人都会注意到,“大国主义”外交在俄罗斯外交史上是一以贯之的。其具体表现是:第一,俄罗斯民族对自身在国际社会的定位一直很明确,他们深信不管处在怎样的国际环境中,不管当下的国家实力如何,俄罗斯“上帝神选”的特殊地位不会改变,其“拯救世界”的使命不会改变。第二,在处理与美国等大国的关系时,不管俄罗斯采取何种战略战术,其最终目标都是谋求世界大国地位;在处理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时,俄罗斯则以“大家长”身份自居,既对独联体国家承担相当的责任和义务,又从不放弃对该地区的绝对控制权。……
        ……(中略)
       

    苏联解体之后,在俄罗斯政府的支持下,东正教开始逐渐复兴,其显著标志就是教会和教众数量的大规模攀升。据统计,自1998-2008年的10年间,在俄罗斯全境,教会拥有的主教辖区数量由76个上升为157个,高级主教人数由74名上升为203名。在莫斯科,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同期教堂的数量从40座增长到872座,增长了21倍。此外,最能直观反映这一时期东正教复兴情况的就是信徒人数的增加,其比例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具体情况参见表1与图1)。
        ……
       
    “国民性格”(national character)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或一个民族的成员所共同拥有的群体人格(group
    personality)。在国民性格的形成过程中,多种因素都会发生作用,其中宗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人类的精神活动中起到基本的指引作用。具体到俄罗斯,在“弥赛亚意识”的影响下,其社会形成了一种以“救世主义”为核心的复杂的民族心理。……
        ……
        在推动“独联体”经济军事一体化的进程中,普京不时使出“大棒政策”,以维护俄罗斯在独联体地区的绝对主导权,为此,他甚至不惜干涉独联体国家的内政和牺牲这些国家的主权。
       

    例如,在俄格关系的处理方式中,普京政府就展示了其颇具“苏联遗风”的强硬和霸道。2002年,在车臣恐怖分子劫池莫斯科剧院之后,普京发表声明警告格鲁吉亚,称如若格没有能力制止恐怖分子从其领土上对俄罗斯发起尽攻,俄罗斯将对格境内恐怖分子的军事机地实施直接军事打击。2003年10月,为了实现对独联体国家的有效控制,俄罗斯出台了“越境打击”“先发制人”等军事学说,这些强硬举措激发了格鲁吉亚人民对俄罗斯的反弹情绪。当年11月,格鲁吉亚发生颜色愅命之后,俄格矛盾进一步激化,格鲁吉亚政府和人民彻底坚定了投靠北约的决心,将加入北约提上日程。俄罗斯政府对此颇为不满,对格鲁吉亚采取了严厉的制裁措施,同时还在其周边的地域和水域举行军事演习。……
        在俄白关系中,俄罗斯同样显示了“大国主义”和“帝国情结”。普京上任后大力推进俄白联盟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化。2002年,普京曾提议白俄罗斯以第七个行政区的方式无条件并入俄罗斯,或是按照欧盟模式与俄罗斯建立联邦制国家,实际上就是让白俄罗斯向俄罗斯让渡部分主权。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拒绝了这样的提议并多次申明:“白俄罗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加入俄罗斯联邦,因为白俄罗斯是一个独立国家。”此后,卢卡申科提出以进一步完善联盟建制的方式推进俄白关系,并强调俄白两国在联盟关系中的平等地位与权利。但这一提议并未被普京接受。在普京眼中,国民生产总值不超过俄罗斯3%、人口仅相当于俄罗斯的1/15且极度依赖俄能源的白俄罗斯在联盟中不可能与俄罗斯平起平坐。在对俄白关系的处理中,俄罗斯和普京显然是以独联体国家的家长自居。

回复1

返回文章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