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地铁为什么没有能够及时停运?

  • 经验可以总结,但要是从事后的资料充足、信息详实的基础上去质疑当时的决策,我觉得就有点问题了,首先你要意识到大雨中的人最希望的是什么情况——尽快回家,而地铁是运量最大、运速较快的方式,地铁停运的结果是更多的人选择地上公共交通,从现在的报道来看,地上交通也并不安全,因为短时水量太大,瞬间形成积水和地表径流,按照现在有的人的逻辑,到时候大量公交车被困,他们可能要质疑为何公交车不停运,总之就是太喜欢做事后诸葛亮,事后诸葛亮不是为了找不足,是为了分派责任用的。
    这个事情给我个人的最大启迪是:一,对地下空间遭遇倒灌的风险预估不足,不是谁的责任,是城市发展历史所决定的,没经验,没先例,这次不只是地铁,地下停车场灌水也很严重;二,民众自我组织的能力有明显增强,整体表现更冷静更有爱心,比如组成队伍对近处的人进行施救,比如自发捐资捐物,比如提供半价甚至免费的休息空间,这些都是好的经验,需要总结发扬;三,智慧城市确有发展必要,不仅仅是便捷的生活需要,而且是安全的生活的需要,智慧城市不仅要效率,更需要安全。

回复4

  • 这根本就没有什么可说可辩的,你说的问题是安全生产工作面对的日常,你想回家,那企业要挣钱,这个活抢不下来就倒闭,就喝西北风,就有人断供医药费学费,各行各业生产一线面对的困难、理由多了去了,都通融一下,都破个例,抬抬手,没事儿,能行吗?这是一个严重的安全责任事故,非常典型的,侥幸心理!
    制度不落实,预案不执行,是事后诸葛亮吗,正是这种麻痹思想,用人情去挑战不近人情的规矩制度,才酿成了这个事故,还不明白吗?我坦诚讲安全工作之困难就是日常面对你这类思想。
  • 已注销用户 改下名字,怕给亲戚惹麻烦,大家当个笑话看
    地铁被淹,轻轨轻轨
  • 没有先例也必须有模型,有预案,有应急处置机制。普通人没有办法获取足够的信息判断轨交方是否按照应急预案及时执行,不能认定谁应付什么样的责任,但是公共生命安全的事件上必须调查追究责任,追责不是为了拉几个人下台,而是对群众生命负责,为以后更好的公共服务提供依据,为了告慰不幸丧生的同胞。
  • 实干兴邦,我们其实在越做越好。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