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的关键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 作者的想法是很不错的,不过所探讨的课题实在太大,以至于很容易被专业人士视为无知无畏的冲动与冒险,因为任何一位面临绩效考核或生存困境的研究人员都会自觉的避开这类短期内几乎不会见效的宏大课题。
    如果没有做十年以上冷板凳的的倔犟与坚持,如果没有不落巢臼的广泛交叉学习,如果没有不断自我怀疑、自我批判、自我迭代、自我演化的科学客观的实践主义精神,大概率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回复1

  • 其实,一开始我也没想探讨如此大的课题,我只想开发一套计算机辅助创新系统,当时估计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能够设计出一个整体框架,没想越搞越复杂,搞了十四年,到现在离开发系统还有很远的距离。我感觉自己就像是故事里的那头驴子,人们在它的头前绑了一束青草,它以为往前走一步就能够吃到,结果走了一步还差一步,就这样被青草引诱着一直走了下去。我总以为,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就可以开始开发系统了,没想到解决了这个问题,后面还有一个问题,真的应了那首古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我是一路被引诱着搞了十四年。
    坚持了十四年,对我来说,目前这个课题已经不再是一个什么遥不可及的目标,文中涉及到的一些内容我已经解决了,一部分内容可以看作是我的工作总结,而不是将来需要实现的目标。至于还没有实现的部分,我的思路已经非常清晰,已经能够看清未来研究道路上的各个环节,剩下的工作就是要一步一步地坚持走下去。
    ”任何一位面临绩效考核或生存困境的研究人员都会自觉的避开这类短期内几乎不会见效的宏大课题“,你说的这个道理没错,不过这些对我来说这都不是问题,十四年前我就辞了工作,就计划后半辈子只做一件事。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