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驳一个果粉制造的民国神话:民国大学教师工资高?

  • 喜欢相声 每天躺枪无数的互联网媒体从业者之一
    衡量一个人或者一家人的财富情况光看货币是不完整的,尤其是一个货币快速贬值的时代,最大的财富不是货币和账户的数字,而是足够多更保值的实物。就是当时的美国,在大萧条环境下过得相对滋润的也不是工业企业主而是农场主,因为后者可以自己用不大的压力生产足够的农产品,这些东西一来比工业品更加刚需,二来可以自行减产维持相对高的价格。一些人还喊出“我们品尝自己的火腿、鸡蛋和面粉,让他们(市民)去啃他们的银和金”的口号。但是美国人这样做是基于其生产环境出色和生产力足够发达为前提的。
    在当时的中国,粮食生产并不能充分自给,所谓“家境殷实”也许能保证的也就是不容易饿肚子而已。连年饥荒那时候更是家常便饭。因此一旦出现荒年或者严重灾害,就会出现大量流民逃荒讨饭的现象,这是传统农业社会下底层人口的自发反应。但在城市就不同,一旦在城里面安家落户,农村的老家就很难再回去了。城市作为对外沟通更发达、生产力相对先进的地区,能高价买洋米洋面至少比饿死强,能去新式医院治病至少比在农村等死强。(那个时代中医也不是容易看的,还有不少江湖郎中坑蒙拐骗混杂其中)很多人进城就是三天两头典当东西换钱也不想离开,这是一种典型的“由奢入俭难”的群体现象。
    “经济之道另有来路”这作为少数人钻空子发国难财的门道固然可以,但不要指望多数文化人都堕落到那种地步,否则就不会出现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最后整体倒向TG的现象。尽管古话里讲穷生奸计,富长良心,但现实里恰恰是反过来的,保有朴素善良观念的人恒穷,放弃良心之后才容易发财致富。这才是一个真正民不聊生的吃人社会。

回复2

  • 三宝看天下 反封建反官僚主义,反极左反白左
    你说的是另一回事儿。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起之后的一百年间,本就是混乱动荡的局面。传统的经济模式、文化思想等均受到极大甚至是颠覆性的冲击。

    在这个基础上,当时能够读书出头的人物,就没几个是赤贫出身的,仔细看的话,其背后的家族多是旧官僚、地主和当时的新兴工商等的混合阶层。

    这些阶层的经济之道肯定谈不上光明正大,所以我说依靠读书人的工资来维持的其实真的很少的。

    那些靠工资维持的家族,其实也就是其自身经济之道没落之后的无奈之举,也是不能长久维持的。
  • 穷生奸计,富长良心,我理解的意思是经济条件改善了,就不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利益去勾心斗角,里面的穷和富似乎并不完全是穷人和富人的意思,别人的情况我不了解,但我觉得这个解释比较符合我的人生经验。

    中国政府总强调用发展去解决很多社会问题,感觉也就是这个意思。

    有道德约束的人难以致富也没错,但这里面的富感觉应该是指的那种大富,应该与前面那句话并不矛盾,因为穷和富都是相对概念。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