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葡萄酒是国人的短板,“干杯”本身是对葡萄酒的亵渎

  • 懒惰佣兵 各种AI的发展貌似让中级阶段的脚步近了。
    当一个东西要消费者专门去学了后,才能感受到其“美好”时,我们就应该想想,这个“美好”到底是不是客观存在的。 
    毕竟,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这种因人而异的东西,并不需要什么理由。如果真要将理由的话,那也应该是,找寻为什么这种方式做出来的东西让很多人觉得好。

回复4

  • 其实对食物的品鉴,肯定受到饮食习惯和气候的影响,中国和欧洲在饮食习惯和气候上面差异巨大,对葡萄酒的喜好肯定不一样。关于饮食习惯和气候的影响,一般人都能发现这个规律吧,比如:
    气候寒冷的地方喜欢酗酒,因为喝酒可以暖身子。比如东北就比广东更爱喝烧酒,世界上酗酒严重的基本都在高纬度地区,至于低温,不需要很低,-10度和-40度区别不大,主要看无霜期时间长短,另外看暖气普及度。
    寒冷地区的喜欢吃油脂高的食物,比如欧洲的萨洛(腌制生的肥猪肉)和芝士火锅,蒙古的羊尾油,西藏也是高脂食物在以前比较受欢迎。现在美国人喜欢吃的牛油果,实际上就是用植物油脂代替动物油脂,用不饱和脂肪酸代替饱和脂肪酸。中国人吃牛油果就很费解了,这东西很明显不符合中国饮食习惯。
    另外中国人谷物摄取非常多,蛋白质偏少,赖氨酸摄入不足,所以与谷物互补的豆类在中国饮食中一直占据重要位置,大豆本来就是中国人培育的,这种饮食习惯的形成有几千年历史,并不是现代营养学影响的结果。美国膳食指南中也有豆类,但显然美国人吃的豆类比中国人要少得多,也不需要吃那么多。
    南方温暖地区比如两广福建,吃的比较清淡,这显然是当地气候四季温暖,不需要摄入大量能量的结果,与寒冷地区吃脂肪正好相反。

    最后,白酒在元朝传入,这个说法存疑,既然不是定论,在引用的时候最好说明一下。欧洲的说法是荷兰人在海上贸易的时候从中国引入了蒸馏酒技术。
  • 成功销售最高部分,是让你知道什么叫做好不好,问题是这个好不好是它们找别人写出来告诉你的。
  • 其实就是削足适履
  • 当科学需要你读了大学乃至研究生你才真正明白时,你也可以怀疑科学这事是不是就是个骗局。对不对呀?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