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观察_02: 高校科研的基础设施(一)

回复1

  • 陇右驰骏 赳赳老秦
    这样的净化间,国内只有985的前段几所学校有,中科院的几个相关所有,最著名的是苏州纳米所。一个小小不起眼的净化间,里面堆满了来自各个公司的大块头的仪器。高压电源、等离子气体源、真空泵,全天候的运转,费用实在太高昂了。当然另一方面国内多数的学校没有这些学科的基础,也就没有这些基础设施。国内最常见的工艺设备就是简单易用的高温炉(气相沉积法生成晶体,不需要放在高纯度净化间)。第三个原因是国内没有产业的配合,半导体的工艺步骤,每一步设及的仪器就有大量的硅谷和半导体企业在做技术的研发和支撑。比如当年版图涉及软件的公司就有非常多家,他们一步步发展出了行业标准 .GDS II 格式以及下一代的 .OASIS 格式。总之要普及这样的基础设施才能大量培养人才,再投入到公司去推进商用,再反馈给高校进行新技术的研发,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我们的本科只学理论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模电”课,老师费劲讲解PN结的功能机理,学生没有机会自己参与到晶圆工艺里的氧化、参杂、电学测试的实践里。当然另一方面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讲,国内高校的物理、电子科学的课程设置是有很非常大的问题的。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