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教材比国内教材更易懂的说法, 你怎么看?

  • 这只是两种教学思路的差别而已。

    中国的高等教育师承的是前苏联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式,我买过不少前苏联的经典教材,数学、物理的都有。只要看过这些教材,你就会发现中国高校教材和苏联高校的教材在编写思路上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式/苏式教材编写思路下,教材是帮助老师课堂教学的“讲义”,而不是供学生自学的“指南”。所以它的内容才会那么精炼,一般是只列出关键的知识点,剩下的是教师要在课堂上给你补充的。
    而欧美的教育方式更加重视自学的作用,他们上课的普遍形式就是老师讲两节课,下课时咣咣咣给拉个书目让学生自己去看。这种教育方式下教材编写思路自然更重视教材对于自学的友好程度。同样,我也买过不少欧美的教材。他们的共性就是很重视“思维流”,开篇多半会给你拉个章节关系图,前言给你扯个几十页学科的来龙去脉。在知识点之间会花很多笔墨去串联他们之间的关系。打个比方,中式教材就像是给你一堆骨头,你光看骨头自然是一脑门子雾水,得有个老师带着你,把骨头一块块摆对位置了,用肌肉连上了,皮给你贴上了,你才恍然大悟哦这原来是个人啊。而欧美教材则是从共工头撞不周山,女娲炼石补天黄土造人讲起。话说那女娲娘娘用黄土捏成人,每个人有一个头一个身子两手两脚,这个脚外面是皮,里面是肉,最里面是骨头。。。一开始就就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子。

    这两种教材编写思路哪种好?我个人观点四个字:各有优劣。中式/苏式教材缺点在于自学不友好,最好是有老师或者前辈带你,入门门槛比较高,优点则是浓缩的都是精华,你咬着牙看进去了入门了,精炼的内容会让你更容易掌握全局。欧美教材优点是便于自学,入门门槛低,但缺点就是信息密度低,上千页一本书其实干货落不下多少,可能就和国内高校薄薄一本讲到的内容差不多。你别觉得这不算是个事,你下载电子版看自然不算大事,真让你花一百多刀买正版你就知道心滴血是什么感觉了。绝对不是某些人吐槽的那样国内教材水平不如人家,干巴巴光是些公式自学看两页就看不下去。这种话说的就没道理——人家设计来就不是让你自学的你说人家对自学不友好,你怎么不说围棋规则对象棋不友好呢?这不成了抬杠了吗?

    所以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谁的教材编写水平低,在于你有没有找准适合你的教材。你应该问自己的问题是:第一你有没有接受课堂教学的条件?第二是你想要的是什么?是对问题一窍不通想自学,还是已经入门了但是想提纲挈领查漏补缺?如果你是在校的学生有老师教可以回答你的问题,选国内教材;如果你已经入门了就是想加深认识,选国内教材适合你;如果你没基础想自学,选欧美教材。就这么简单。如今这个时代,只要你稍微动动手,什么教材找不到?挑一本匹配你的需求的教材就得了。这有什么可撕的呢?


回复16

  • 围观者说 这里不让就少说点,发别地。
    苏式教材、欧美教材,高见!中式教材就像是给你一堆骨头,你光看骨头自然是一脑门子雾水,得有个老师带着你,把骨头一块块摆对位置了,用肌肉连上了,皮给你贴上了,你才恍然大悟哦这原来是个人啊。而欧美教材则是从共工头撞不周山,女娲炼石补天黄土造人讲起。话说那女娲娘娘用黄土捏成人,每个人有一个头一个身子两手两脚,这个脚外面是皮,里面是肉,最里面是骨头。。。一开始就就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子。
  • 谭浩强的《C语言程序设计》
  • 说到底,还是中国的师资教育模式改变(浮躁是很大一部分原因),才暴露教材与学生不搭的问题。如今中小学,不也是很多精华总结留给校外辅导机构讲吗?
  • 浓缩就是精华是什么鬼?欧美教材里的精华一点不少,甚至更多。中国高等教育的教材就是有问题,别说欧美了,和日本比都差得很远。
  • 完美的高数教材,不就是按照同济的章节,去找美国人的解释,看完了回来刷吉米多维奇的习题集么?
    大学生不做选择题也不做判断题,全都要就对了。
  • 用着苏式教材,如果有些内容老师课上不讲,或者讲得不好,或者因事情缺课了,学生就注定完蛋了?毕业多年以后,因为工作需要,重新捡起那些苏式课本学习一些内容,没有老师教怎么办?
  • 985本科生,我不知道苏式教育的老师是什么样的,但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很多都是美式思维。大部分高分同学并不是课堂效率高或者对教材自学能力强,而是掌握了历年考题或题库,和老师搞好关系比自己下苦工的效率占比要高得多。
  • 这位兄台的分析非常到位,非常准确。我帮他做个结论:在所有大学生都是经过层层考试选拔的大前提下,在大多数学生都是全日制上课的小前提下,源自前苏联的模式无疑更高效。所认在1980年代前,美国高校教育界普遍认为苏联本科生的综合能力明显超过同领域美国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 你说的不对,国内理工类教材并不是什么精炼,而是更像考试前的公式大全再加点讲解。只不过国人从小受这种教育习惯了,并不觉得有多反常而已。只是大家都忽略了反常的不只是学生对教材的容忍度,还有学生的不求甚解,因为他们读书的时候就习惯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我的思维习惯是如果不知道这个公式在讲什么、要用在什么地方读起来就非常痛苦,每每需要自己去领悟了这些问题才能顺畅地读下去,然而通常是把书读过两三遍加上做了很多题以后才能知道。最多的一次是一本单片机教材的前20页,我翻阅许多资料读了三个月才搞明白,因为全书最要紧的内容都在这20页里,读懂之后后面的内容一片坦途!这就是你说的精炼的威力!
    这种教材无疑让学生入门的难度陡增,更遑论产生兴趣,而我这种内心比较皮实的人,对诸如单片机之类的课程产生兴趣,最开始并不是因为它多有趣,而是老子终于他妈搞懂了!那种痛苦之后的回甘。
  • 高校教师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不是一回事,以往都是重科研轻教学,教授上课念书是常事,关键不是教材而是教师。据说南大开始区分教学型现科研型了,希望能普及。
  • 你可别扯了,国内的大学教育环境,老师哪来的时间一个个答疑过去?没点自学能力还要啃那种教材就是做梦。这种客观下再用苏式的教材就是误人子弟。
  • 沉寂0603 我该有,我的道。
    恩,苏式体系下用苏式教材没问题,欧美体系下用欧美教材也没问题。
    我国的现状是,老师用欧美科研体系为评价标准,学生还在用着苏式体系思路下编写的教材。
    这,很有问题。
  • 内行人
  • 很有道理
  • “得有个老师带着你,把骨头一块块摆对位置了,用肌肉连上了,皮给你贴上了,你才恍然大悟哦这原来是个人啊。”
    是这样,但国内拿着苏俄式的教材,老师的教育水平却跟不上,那就坑死大学生了,教完拼不成人,还是一块块骨头。
  • 其实有些学科的教材要能说清楚,真的是太难了,苏联的也好,美国的也好,都不理想,中国的更是读书人的灾难。比如统计学,这是一个知识背景、沿革、思想、应用土壤和数理推导过程同样重要的学科,限于能力和篇幅以及个人志趣,编写者总是在某方面进行取舍,迄今没有看到一本教材能把知识点说清楚的。
返回文章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