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细胞竟被他用小苏打“饿”死了

  • 这是与人类第一个抗菌素百浪多息的作用一样,都是断绝细菌细胞或癌细胞的营养补充达到让细胞饿死目的。这个发现百浪多息的故事是很经典的,下面就是这个故事:

    在1935年12月,一个默默无闻的染料化学家:格哈德·多马克。他的女儿在家里摔下楼梯,手里拿着缝纫针,针在她手上刺了个洞并且断在里面。医生取出了断针,但是几天后他的女儿开始高烧,链球菌感染。整条胳膊出现严重的感染症状。在当时一旦链球菌开始大量繁殖,没有任何办法能够阻止它们。

    12月20日,多马克就要失去女儿了。一个父亲在床边看着女儿痛苦的死去,相信他深受煎熬。作为一个染料化学家,很简单的会病急乱投医,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民科举动。作为染料研究人员,染料的毒性是必须做实验的。

    很自然,他把两群老鼠注射致死剂量10倍的链球菌。所不同的是,90分钟后给其中一群老鼠注射了自己研发中的红色染料。

    圣诞节前夜,他偷偷回到实验室看了一眼。对照组全死了。而注射了染料的老鼠都活着,当然那些老鼠的皮肤全部红彤彤的。当时不知道为什么会杀死老鼠身体里的链球菌,要知道在试管内链球菌在红色染料里快乐的游来游去,一点事都没有。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染料杀死了老鼠身体里的链球菌。

    多马克当时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困境,如果失败了,由于他没有行医执照,且他也不是医学与生物学的专业人员,他不过是一个化学公司的染料研发人员而已。因此他会面临刑事检控,而且还要背上良心指控,自己亲手杀死了女儿。

    可是在他脑袋里满是实验室里的老鼠,一窝叽叽喳喳,另一窝悄无声息。知道他女儿的医生宣布,不得不切除小姑娘的手臂以保住性命。多马克终于抛下顾虑,违反所有每一条你能想出来的科研禁令与禁忌。拿出染料,为自己女儿注射鲜血一样红艳的液体。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抗生素诞生了,是个红色的染料,名称是:百浪多息。

    几周后,小姑娘退烧了。为什么百浪多息不能杀死试管里的链球菌,但是进入人体后能够有效杀死链球菌?不知道。但是不妨碍它作为人类第一种抗生素的地位。这与许多中药无法在试管里产生效应,但是进入人体后却能产生疗效一样。都属于经验科学。

    由于科学界对经验科学的认识不同,百浪多息上市后遭到巨大阻力,许多医生根本不相信一个化工染料能够打入人体不产生毒副作用,并且还可以治疗当时的绝症。

    所有的实验报告都明确指出百浪多息不能杀死试管里的病菌,必须注射进身体后才能获得效果,接受注射的人全身皮肤都红彤彤的——被染色了。

    而IGF(就是多马克的公司)药物说明书解释是,染料会把人体重要器官与细胞染成错误颜色,从而杀死微生物。

    这个明细脑残+脑补的2B理论理所当然的让绝大多数医生感到愤怒!即便在今天也会被大多数人认为是疯狂+病态的伪科学。

    幸好现代医学界对经验科学更加宽容,到今天,许多药物的药典里只是说会有什么作用与副作用,可以写明作用原理不清楚,或者写明可能的产生效果的推理尽管这个推理的过程很荒谬,错漏百出,无法证实,这都是允许的。

    直到1936年,美国总统的一个小孩出现严重的链球菌感染,病急乱投医下百浪多息挽救了他的性命,纽约时报大肆报道了这件事情。多马克立即成为名人,全世界疯狂采购百浪多息,销量猛增5倍。

    历史上这是典型的经验科学在医学领域里的成功案例。当然这个案例也说明,我们应该更开明的接受经验科学,把经验科学与伪科学或病态科学(民间科学)分开处理,不能一味的打压否定经验科学。而是应该从经验科学里寻找真正隐藏在身后科学规律。

    就百浪多息而言,毕竟无法解释为什么不能在试管里杀死病菌。染色杀菌学说更像个笑话,这个笑话也让许多同行感到愤怒,他们认为德国人是故意拿这个低劣的笑话保护自己的专利,并且侮辱全世界医生。

    法国同行出于反知识产权(讨厌阻碍基础研究的专利),和反条顿(多马克是德国人,化学公司是德国的IGF),法国人研究里面的原因。通过追踪百浪多息在人体里的行踪发现哺乳动物细胞首先会把百浪多息分子一分为二,其中一个是磺酰胺。磺酰胺会破坏叶酸,所有细胞复制DNA和自我繁殖都需要叶酸(当年还不知道DNA在自我繁殖里的地位,但是知道自我繁殖需要叶酸,这在当年也属于经验科学)
    哺乳动物细胞可以从食物里获取叶酸,但是细菌需要自己生产叶酸,否则不能完成分裂。百浪多息严格意义上是让病菌节育。更有趣的是磺酰胺这玩意也是IGF研发出来的,并且在1909年获得了专利,可是1935年,也就是百浪多息出来前专利过期了。法国人是带着怎么样的贱格微笑公布这个发现,到今天我们都能想象的出来。

    全世界竞争对手争相开发出磺胺类药物,IGF的风光只持续了1年。多马克虽然受到挫折,但是他的发现让全世界人类都受益。在1939年,不是发现原理的法国人,而是多马克因为经验科学的成果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回复5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