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研究员:与想推翻量子力学的少年对话


  • 一个物质怎么可能既是粒子又是波?

    起源于对光的本质的探索,光是波还是粒子的争论延续了千年。

    第一个给出准确结论的是牛顿,他提出光是一种电磁波,存在波所特有的衍射和干涉现象,然后用牛顿环加以证实,并在此之后成为主流观点。

    推翻这个观点的是爱因斯坦,他发现电磁波理论无法解释光电效应,而用量子理论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将双方的观点综合,就得出了光既是粒子(准确而言应该是量子)又是波的结论,也就是所谓的“波粒二象性”。

    然后其他的物理学者开始猜想,是否除了光子之外的其他粒子,也有类似性质,德布罗意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并通过电子射线的衍射实验得到证明。

    微观世界的物质粒子居然有波的性质,是违反人类常识的,自然无法用诞生于宏观世界的哲学思维来解释。

    但是在量子世界,违反人类常识反而成为一种常识,这是就需要用同样违反人类常识的高等数学来进行推理和计算。

    比如爱因斯坦在建立广义相对论的过程中用到了黎曼几何,黎曼几何是非欧几何的一个分支,其基础公理就是:同一平面内所有直线必然相交,也就是平行线不不存在。因此黎曼几何跟广义相对论都是违背人类常识的。

    所以如果这个高中生想要用哲学,或者说人类的常识,来推翻量子力学的话,他实际上也会推翻广义相对论。

回复1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