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洗稿”司马迁?《史记》与《汉书》的相爱相杀

  • Aries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我的看法其实正相反。《史记》作为开创性的史书自然有其优点和魅力,成为了经典。然则《史记》的纪传体也把中国历史记载带上一条歧路,纪传体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和政治色彩,让中国史书很大程度上被文官集团绑架,也使得中国没有发展出更为客观的编年体史书体系,其实反而不如《春秋左传》,也是有功有过。

回复4

  • 落雕都督 众爱卿,下班了!
    在纪传体中,同一件事在相关人物各自传记中都有记载,可以对照差异。而编年体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给读者对比求证的空间。
  • 太史公历代执掌修史难道不知道编年体、纪传体的优劣?正是因为在采写史实的核实过程中,到实地、访当事人、证明人等了解到的情况,用编年体记录方式会遗漏太多综合立体的信息,而给读者造成历史人物的片面印象,所以他才着重以纪传体来给历史人物尽量树立相对真实全面的形象。这其中的思想逻辑从他为李陵辩护就可以查找得到。
  • 你让资治通鉴,明实录等等的官方编年体史书情何以堪?官方正史是喜欢用纪传体,但是官方也有编年体史书,民间更甚。资治通鉴排除司马光的个人好恶,也是和史记并驾齐驱的史书,明实录的历史价值更是远超满清编纂的明史。
  •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史书,但又不能专以史学的角度去理解,她创造的纪传体体例实际上是以传记的形式将中华文化的各种特质融入到鲜活的人物事件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史记》本身也成为中华文明和本文明下的中国人的总体人格的塑造者,以她为始的纪传体例史书对中华文化的总结和传承极其重要,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未断绝,记传体例的修史传统和此类典籍对中华人格的塑造功不可没,而编年体史书基本不具备这种能力。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