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红与火箭——依赖于西方的苏联工业体系

  • 落雕都督 众爱卿,下班了!
    这说明在具体实践上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思路失败了,,,

    重工业是制造生产工具的,应当优先,但要保持合适的比例,这个比例占国民经济是多少,在计划经济下是拿不准的,容易搞成无限投资收不回成本,最后崩盘。

    具体实践上失败的不是重工业优先,而是列宁的理论:在帝国主义薄弱环节可以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事实证明,在帝国主义薄弱环节可以建立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而要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回到马克思的路线上,要为资本主义总危机创造必要的前提: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

    上面这句话用今天的通俗易懂的概念来解释就是:全球化!

    苏联及其建立的社会主义阵营实质上是“开辟出一个可以被称为“防火墙”或者“隔离带”的区域——在那里,可以采用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和分配方式。但是,这种“脱钩”式发展的主要功能,却在于防止资本主义危机的蔓延,防止资本主义核心区将生产过剩和流动性过剩的代价四处转嫁——特别是转嫁到本区域人民的头上。

    但是,从马克思的理论看去,对于四处流窜的资本病毒而言,一切“防火墙”的效果总是有限的,“局部隔离”当然可以限制资本主义扩张的程度,可以限制危机的裂度,但正是这种局部限制,反而使得资本无节制的扩张成为有规律、有限度的扩张,即它使得过剩和危机成为有规律、有限度的,从而延续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扩张,而且,它还为资本主义的最终扩张,预留了“处女地”。

    换句话说——正是由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存在,资本主义的“总危机”的到来,方才被一再推迟了。

    在马克思看来,“总危机”的到来,取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真正全球化――即“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在这种全球资本主义生产中,方才能够产生出一个有能力生产世界绝大部分产品的无产阶级,他们的生产能力和交换能力,最终成为旧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所不能包纳的了――只有这样的无产阶级,才能使既有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外壳被“挤破”成为不可避免,而到了这个时候,变革的前提才算真正开始具备。 


    历史发展已经证明了马克思是正确的:“第三世界”不可能“挤入”资本主义体系的核心,第二世界也不行。同时,资本主义也不会为外在于它的一个社会体系所击溃,恰恰相反――所有的“隔离带”,最终均变成了资本主义扩张的“处女地”。

    新世界只能在旧世界的母体上破壳,而不可能在资本主义体系“外部”,另行建造起来。 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这也就是说,它是以“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为前提的。因此,邓小平才这样说:改革开放,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最终胜利,“自我封闭起来”,搞不了社会主义——他的话是完全正确的,不过其中的深意,却只有在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才能被真正理解。

    我们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但也许更为重要的却是:“只有中国才能救社会主义”,只有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能真正发展社会主义――而这就是说,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推动实现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方式,为社会主义制造了根本前提。

    引号加粗内容来自《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作者:韩毓海。

回复2

  • 你把列宁的原意理解错了,列宁可不是说的“在帝国主义薄弱环节可以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而是无产阶级可以在在帝国主义薄弱环节夺取政权,夺取政权之后利用无产阶级执政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从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创造有利条件。听说过新民主主义没?
  • 嘿,我也看过并深受启发。可惜的是,韩教授有些话说的太容易引起别人误解。而实际上,社会主义阵营本身就是资本主义体系因经济危机爆发出现收缩而产生的。它也因资本主义扩张而灭亡。它的出现不是偶然,是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外在表现之一。所以,社会主义阵营决不能封闭僵化。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