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搞林业科学研究的,只针对农林口,其实“专家”有很多种

【本文来自《小伙种菇遇难题后成功召唤农科院专家,网友:这才是专家该干的事》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是搞林业科学研究的,这个事儿我比较有发言权。

只针对农林口,其实“专家”有很多种:

第一种是像我们这样天天坐办公室的,主要是科研院所和高校研究机构,是做基础科学研究的,主要是寻找自然科学规律,发表高水平论文,这些规律一般不能直接用于产生经济效益,本来就与实际生产实践离得比较远;

第二种是地方的农林研究院,说实话,他们没有能力发表特别高水平的文章(SCI),但常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也有一些经济类项目。按理说他们应该对本地的植被生长情况最为了解,但他们实际上处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态,既没有向上发展找自然科学规律发表论文的能力,又缺乏深入林田之中了解生产实践的动力。

第三种是身份模糊的一部分人。他们长期深入林田之中做实验收集数据,对实际情况最为了解,工作也最为辛苦。他们没有条件和能力发表高水平论文,但他们却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最强的人,不过同时也是待遇最差的一部分人,是最不知名的一部分人。这应该是网友口里所谓的真专家。

这三种专家都有存在的必要性,比如第一类专家如果不和第二类专家合作,就没有办法获取原始的实验数据;第二类专家和第三类专家如果不相互配合,就不能对当地的自然条件有最深入的了解,反馈给第一类专家。

因此,专家分好多种,一棍子打死不行,坐在电脑旁的专家也不都是不干实事的人。但是,目前科学家的晋升和发展仍然以发论文为务。第三类专家是能和农民结合最紧密的一部分人,但是很难获得很好的待遇,又缺乏知名度,这也是第三类专家在科研体系中所谓的“地位较低”的原因(绝无贬义)。袁隆平爷爷是很伟大,但是他是第三类专家中成功冲出来的几乎是唯一一个,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并没有网友想象的那么简单。

目前,非常缺乏为第三类专家提升待遇的衡量标准,也就是论文之外还应该有一套体系,就类似军队中“一级军士长”这样的有特殊本事的军衔较低的人,可以有效提高这部分人的待遇。此外,第二类专家的作用实际上是最小的,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网友嘴里说的假专家。有很多人在地方只想着找项目挣钱,却从来不想实际效益如何,需要提高这部分人深入林田的动力,而不仅仅是第一类专家深入一线所必须依靠的“地头蛇”。

所以网友批判的时候不能一棒子打死,第一类专家,生产实践本来就不是他们的任务;第三类专家,他们已经做的很好了,但是缺乏体制和待遇的帮助,农民也不知道何处去找他们;只有第二类专家中,有部分是需要批判的,也是需要改进的。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