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信中医

西医一日千里,中医却因循苟且,传承无力,确实现状堪忧。但毕竟它还在,几千年的东西一直在用,要想消亡哪有那么容易,何况它确有所长,有其存在的必要,国际上也在渐渐了解它。屠呦呦在获奖致辞中引用了毛主席的话“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然后她说:“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那么,中医有什么特长呢?我们先来看看中医理论体系的两大基石:阴阳五行、经络。

中外学者已通过多种方法验证了循经感传现象(刺激穴位时在经脉循行路线上出现的一些特殊感觉传导现象),也就证明了经络是客观存在的(连动物身上都有),只不过仍未搞清经络的物质结构。请想一想,现代医学发现了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等,哪一个系统的发现,不是引起了相关治疗领域的突破性发展?在该系统发现之前,许许多多相关的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疗,而在发现之后,情况彻底改变。那么经络,它连接了人体上下内外,密如蛛网,左右对称,试问:有物质就会有作用,如此遍布全身的网络,有着如此惊人的规律性布局,怎么可能没有巨大作用?它与已知的任何系统皆不相同,其发现及应用,怎么可能不开辟医学领域的崭新途径?何况中国人对经络的应用已经持续了几千年。另外,有搞不懂的地方就干脆不用?那咱们都别用电脑了,上医院也别查核磁共振了,因为这些都是量子力学的产物,而量子到底是什么至今也搞不清。

我们再来看看阴阳五行。

许多人也许认为,经络还算能测到,能感知,能治病,阴阳五行就太玄了,看不见摸不着,就是古代科学太落后,古人又想解释自然现象,不得已创造的理论,简单比附,假说而已,这都什么年代了,还用它,是不是太OUT了!

阴阳五行是先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它把万事万物分为两类,三类,四类,五类……阴阳是两分法,五行是五分法,相近特性的事物归为一类,各类事物之间有着共同的规律,比如五行之间的生化克制。那么,这些个分类和规律,就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比如治病。有人也许会问,这么分是不是太简单了?事物那么复杂,能用它指导实践吗?

以肾为例。全身脏为阴,腑为阳,脏又分阴阳:心肺居膈肌之上,属阳,肝脾肾在膈肌之下,属阴。那么,肝脾肾再分,肝是阴中之阳,脾是阴中之至阴,肾是阴中之太阴,最后,肾本身再分阴阳,即肾阴和肾阳,肾阴和肾阳各自有相应的生理功能,有余或不足时会有各自的病理表现。这样,通过以上一层一层的分类和归纳总结,肾脏本身的特点及与其它脏器的关系就得到了多方面的概括,这种概括始终是在整体的观念中进行的。那么,各脏各腑经过这种分析归纳之后,就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当然,在此骨架之上,又填以典型症状的血肉,就初步具备了指导实践的可能。那么相对于现代医学一直将组织器官分析至分子水平,这种原始的分类是不是太粗糙了,能比得了现代医学吗?

许多方面比不了。但也有不少地方还可以。

我们讨论问题要立足实际,不能纯从逻辑上简单推理,如果那样,中医当然比不上现代科学的精细程度。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许多方面,具有自主调节的功能,比如用传统的方法健身或是习武,你并不需要研究分子生物学,中医的这些个层次的划分也基本够用了,许多时候,我们做事,分得越细越容易丧失对整体的把控能力。有人说,如果在锻炼中加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岂不是更好?逻辑上是这么讲,实践中要看你加的那部分能否与锻炼体系很好融合。

再说,阴阳五行不光生克制化,还有反克、反侮等等,这就从实践层面弥补了简单性带来的不足,具体到某个人,到底阴阳五行该如何分析,还需要结合症状来判别,不能简单纯逻辑推演。中医有四诊八纲,其诊断是综合考量的结果,是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中医,正是通过其独特的理论与千年的实践,为人类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治疗途径,西医打死他也不会想到有一种牙疼需要治肾,有一种咳嗽需要治脾,这都是中医另辟蹊径的例子。现代医学有许多认识不到的地方,也在不断改正,几十年前,西医认为扁桃体没什么用,一发炎就切掉,后来认识到这是个免疫器官,故手术适应症便大大缩小。而中医从不主张切掉什么器官,而是去调治,当你本身的阴阳平衡了,扁桃体也就不会发炎了,如果发炎就切掉,本身的经络仍不通畅,炎症是会借其它通道表达的。

为什么有那么多国人不信中医?一是因为他们缺乏切身感受,没受过中医的恩惠,不主动寻医,或是浅尝辄止。二是缺乏对中医的了解。三是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对传统文化没有信心,对中医也没有信心。

还是屠呦呦,她在获奖致辞的最后,与各位分享了一首我国唐代有名的诗篇,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她说:“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 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她这句话点出了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医没有信心的重要原因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缺乏了解。

中国古代的文字、哲学、绘画、戏曲、饮食、健身、民族性格、风俗习惯……皆与西方不同,不能说谁对谁错,谁强谁弱,至少是各具特色,各方面都可以有一席之地,为什么独中医不可?为什么独中医不可在擅长领域拿来一试?有人说,那些都非科学,在需要客观验证的领域,传统文化是弱项。不错,可能弱些,但也不是那么弱吧,古代的科技发明不也有许多领先世界吗?李约瑟可是用了半个世纪才完成《中国科学技术史》,煌煌三十四册啊。中医经典《内经》是过去文人的必读书,许多文字早已化为中国人的文明血液。李时珍科举考试三次不中,不得已才弃儒从医,但仅用三年时间就成为独当一面的医生。历史上还有好些大医家也是半道改行从医的。可见,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有多么紧密。中医的许多重要理论和发现都是在传统哲学的指导下,通过返观内视等传统文化所常用的手段获得的,这是迥异于现代科学之处。东方文化着眼心性,讲求内省,追求万物和谐,逊于器物发明。若仅着眼于科技,则传统比不过现代,但人的幸福并非仅取决于科技,甚至也并非仅取决于社会制度,科技只是手段,看你如何运用,民主只是现代社会长久稳定的最低保障,当我们迎头赶上世界发展的时候,也就是我们赢得喘息之机,考虑如何获得更大幸福的时候,传统文化的精髓当能大展所长,因为幸福是内心的感受,是偏重于内心体验的东西,它相当程度地独立于物外。最直接的例子,西方发达国家心理疾病患者比例并不见低,而且近几十年,更是越来越多引进东方的传统修养方法,比如冥想、禅修等等,以弥补西方心理治疗之不足。中西文明各有优势,风物长宜放眼量,各领风骚百千年,我们不要妄自菲薄,要守住中华文化的根。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