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命人一定都人性闪光吗?

1

大概一个多月前,有一个孩子问我:为什么底层劳动人民更善良?更吃苦耐劳?能不能分析一下,是不是社会地位越高,杂念就越多,就越不纯粹了?

还有一个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坚持认为快递员、保洁员都是“善良的苦命人”,应该大幅提高收入,而坐办公室的、穿西装的管理者都是搞剥削的坏人,问我要不要纠正一下。

我曾经写过一篇反对“不要给外卖打差评”的文章,说这个倡议并不合理。大家反对的应该是恶意差评,而不是差评。结果也有很多驳斥的声音,说我这是冷血无情。

我说,那还搞什么好中差评呢?就排“满意”“很满意”“非常满意”给大家选嘛。

我仔细回想了下,真的,翻一翻那些好人好事,正能量见义勇为的都是底层一线,沽名钓誉擅长甩锅的都是领导干部,孩子产生这样的认知,也不是不能理解。

这样,前两天正好看到大衣哥朱之文的遭遇,我觉得恰好也是一个底层的侧影,如果有必要,可以让孩子了解一下。

500

其实善良不善良,淳朴不淳朴,有没有精神上的闪光点,和贫富并没有什么对应关系。朱之文是闪光的,但他的邻居是可以不闪光的,他们都是这个村落里的组成部分。

再说两个我亲历的事情。

2

我认识一位小伙子,和我同姓。有一天,他突然决定放弃在大城市的生活,要去贵州山区开辟一番事业。

用我另一位朋友的话说,“这可能就是心灵的召唤”。

小伙子意气风发来到山区,带着团队一家一家地考察,最后发现了一个“宝藏”:古法红糖。

这个山村有着品质还不错的红糖原料,运输条件也在逐步改善,如果引入加工产业,让这里从“原料方”变成“加工方”,最后变成“成品方”,显然会极大地提高农业品的经济价值。

说干就干。小伙子买设备、建厂、做规划、注册品牌,还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他还在村里贴上了招聘海报,写了工作要求,雄心勃勃地表示,“不要外出打工了,在家乡,我们也可以共同致富”。

人招到了,工厂落成了,小伙子一大早站在厂房里,等着大家来上班。

结果这一天没人来。

只有一个老汉过来通风报信,大致的意思是村里有位老大爷过世了,全村都得去奔丧,然后要吃三天的流水席,这时候是不会有人来上班的。

小伙子坐在空空的厂房里,思考了很久工业文明如何融入农业社会的问题。

他说,“他们人应该不坏,但是,他们真的不是太理解‘上班’这件事。

一家婚丧嫁娶,不管关系远近,全村放假三天。大家忙时披星戴月,闲时打牌抽烟。小伙子习以为常的“按时上下班”,根本不在村民的生物钟里。

后来小伙子花了很长的时间去说服、去妥协。他想象中提供岗位后的“全村点赞”,在一开始就遭遇了白眼。

“那是最难熬的时候。”他说。

3

我参与过一家餐饮店。当时的另一位合伙人,坚决要求每天营业前,所有员工站在门口接受训话,还要背诵服务标准用语。

我觉得这是形式主义,显得不够尊重人,简直跟房产中介和美发店一样。

合伙人说,“你们文人别不信,这个行当就得这么干。”

看着他们大冬天也要“出操”,我有点不忍心。后来有一天,因为生意不好,冰箱里囤的牛肉快过期了,我就主张“送给他们吧”。

合伙人两眼一瞪:“这种傻事儿千万别干!”

我抱怨他冷血无情,他叹口气说起了自己的惨痛经历。这个念头他以前也有过,也这么干过,当时确实所有员工都千恩万谢,大家拿着肉和菜喜气洋洋。


然后第二次,大家又喜气洋洋。他觉得氛围很好。

再往后,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快过期的肉和菜越来越多了。

然后他打开大众点评一看:很多食客抱怨餐品的量比以前少了

原因是什么?大家想必都猜得到。

他们对企业并没有什么情感,也不会把它作为职业的终点。这座陌生的城市,其实只是他们的驿站——这家店关门,他们就去另一家;管得严,我就少拿点好处;管得松,我就多捞点好处;只要隔壁多开他们50块工资,他们马上就能拎着铺盖奔过去。

所有的理想、未来,都比不过孩子下个学期的学费、新盖房子的一块砖、娶媳妇的聘礼……所有的“拉拢人心”最后都会变成这些实用的东西。

这就是他们的生存状态。很正常。也能得到我们的理解。但最后它也会转化为略显教条与苛刻的制度。

4

这其实是两个很平常的故事,一点都不特别。它其实就是孩子心中的“剥削者”和“劳苦百姓”之间的事。

你看,我不否认劳动人民总体的勤劳和善良,不否认他们为社会创造着价值,但并不意味着他们都是优秀的员工、学习的对象。看不起普通劳动人民当然需要批评,但如果孩子只接触“越基层越好人”的故事,那他一定会对职场的价值判断产生怀疑——那是一种反向的歧视,也同样不合理。

其实,每个岗位,不管是世俗定义上的高也好,低也罢,都可能有人性的闪光点。只不过“底层”的闪光点,因为反差大,更容易被媒体关注。深夜,一个快递小哥在路边对着手机那头的孩子跳舞,大家就会感动;但在那边的大楼里,也有一位程序员对着屏幕那头的女儿扮鬼脸。只不过它未曾在镜头下,也没有感染力罢了。

我们希望孩子见到的,是那些闪光点,而不是认为“这些闪光点专属于底层”。要保留或者传递这些闪光点,需要视野的开拓、需要人格的塑造、需要教育的提升,而不是自己过得苦不苦,穷不穷。

其实,如果你真的走近底层,你会发现——

他们需要改变的东西,也有很多。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