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底下没有任何一个缺乏教养的“三观正”

在不少群里,一直有荐书或者荐评论的建议。荐书的原则我提过,荐评论就要复杂一些。

尤其是“到底哪家媒体或者公众号的评论值得一看、值得推荐给孩子”,属于天问级别的难题。

首先,现在的评论,数量挺惊人的,但质量确实一言难尽;其次,媒体或者公众号的名称并不能作为选择的标准:这篇好不代表下篇好;今年好不代表明年好;就算是同一个作者,水平也未必稳定。

这样,我介绍一下我看评论的“基础三步”,给大家一个参考。

1

第一步,不懂礼貌的评论,大概率没营养。

500

这个理由居然要写出来,我自己都觉得挺扯的。但现在看,不写又不行。

简单说,如果你在一篇评论、或者发表观点的文章里,看到粗话脏话、刻薄低俗、人身攻击的语言,就要保持警惕。

理由很直接:这不是直抒胸臆,这是缺乏教养

就像你跑到法庭,双方律师不做论理辩护,互相骂娘,热闹是很热闹,你可能也会看得津津有味,说不定还拿起手机发个朋友圈,但学不到什么东西。

如果我们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什么“傻X”“提鞋都不配”“喝我的洗脚水”“某势力的狗”之类的表达,请一定提醒自己:这不是评论,这是骂街。

“懂礼貌”是《小学生守则》里都有的内容,如果那些所谓的评论,连这一条都守不住,就算它的观点和你一致,也没有任何营养。这就是致力于发泄的“爽文”。

天底下没有任何一个缺乏教养的“三观正”。注意,是“没有任何一个”。

2

第二步,感叹号使用率超过10%的,大概率没营养。

500

这个要求就要高一些。我们可以从基础的文学知识讲起。

感叹号是标点符合的一种。和逗号、句号甚至引号相比,它按理不应该是被“高频使用”的种类。

字典上的解释是“表示强烈的感情”,在实际用法上,就是“大声”和“情绪”——

“王~~二~~狗!回~~家~~吃~~饭!”——这是大声;

“王二狗!你这个不争气的!”——这是情绪。

在一篇致力于说理的文章中,它所占的比例不可能太高。如果多了,那就意味着,作者未必想用事实说服你,而是想用情绪影响你。我再举一个例子:

这是一代人的坚持。也是一代人的骄傲。

这是一代人的坚持!!也是一代人的骄傲!!

只有标点的变化。你在读的时候,是不是情绪点完全不一样?是不是心脏跳速也不一样?

如果是前一种写法,它必须在前面的文章中扎实地摆事实、讲道理,才能让最后这两句陈述,有一种余音绕梁、反复思考的力量。不然这两句就“空”了。

而后一种写法就完全不用。前面的文字一路吼过去就行了。它本身就是震耳欲聋的,也不用回味与理解。

感叹号的作用是“给文字加力”——如果一篇文章,处处要“加力”,那只能说明它本身的力度不够,想用“情绪力”弥补“说服力”。不信,你把那些文章拷贝到WORD里,然后把感叹号都替换成句号试试。

你肯定觉得打开了一番新天地。

3

第三步,作者专业和话题跨度过大的,大概率没营养。

500

这就是更高阶的选择技巧了。当然也很基础。

高阶的原因,是现在写评论的人太多了;基础的原因,是我们总得保持对知识的敬畏。

只要这种敬畏存在,我们就不会被某些作者带到沟里去。

拿我自己举例子好了。除了说点自己的亲历,你会发现,几乎所有关于观点的表达都集中在教育和传播领域——这不是我要找什么“垂直细分”的热门跑道,而是我的能力边界决定的。

这个边界,就是我读书时学的是什么专业,有过怎样的职业履历,去过哪些地方,参与过什么事情……

这样我才有那么一丁点儿把握深入浅出,不会犯“火箭应该用无烟煤做燃料”的错误。

就算这样,我还得到处问,继续学,生怕自己说外行话。

但这种敬畏感,在目前的市场上是有些缺失的:有人突然从电商培训转型成了外交专家,有人初中毕业就能做经济导师,有人大学刚毕业就开始做起了婚姻指导,有人孩子还没就大喊爸妈不知道这个就晚了,有人连三个人的团队都没带过就可以讲股权激励了……

就像过去的一段时间,有人突然懂医学了,有人突然懂外交了,但你真看看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就会担心他们可能连病毒和细菌都分不清。

如果有可能,我们得了解一下作者的履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不能被外行人带了走

我也承认存在大器晚成、活到一把年纪才发现自己专长的情况,但那毕竟是极少数。那些需要四五年学习、十来年工作经验才能明白的道理,被一个人两三天,甚至两三个小时就琢磨清楚了,还头头是道了,那绝对不是对知识的阐释——

而是对知识的羞辱。

4

如果我们确实想读到一些“有营养”的评论或者观点,先别急着找哪家媒体或者哪个公众号,先按照上面的“基础三步”走走看。

然后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哇,怎么没剩多少了

对,这时候,你已经在观点的大海中探出了脑袋,能看见海岸线在哪里,而不是被潮水裹挟着乱走了。

能探出脑袋,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然后,我们再一起朝前走。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