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风口的出现与消失,努力已经不再是“世俗意义上成功”的必要条件了

【本文来自《如何看待某学院规定不得以任何理由在课上使用电子产品?大学“高中化”还远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6156948012320
  • 以前的大学生也没按自己兴趣选专业,但是他们知道学习是有益的,既然学这个行业就要学好,慢慢培养兴趣,干一行爱一行;现在的大学生似乎都很迷茫,似乎觉得学习是没有用的,都是痛苦的,比如我所在的专业是需要时常跑外业的,可能有些累,以前的学生很少有抱怨的,但是现在的学生都不愿意干,不想吃苦,哪怕能挣很多钱也不去,只想找个坐办公室的工作,我不太明白造成这种风气的原因,也许是现在孩子比较娇气,也许因为现在就业形势不好,很难说清楚。至于问老师问题,老师的办公室和QQ微信邮箱等一般都是对学生公开的,只要有问题,总能联系上。只要问了,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都会回答。多问几次问题,不认识也变认识了,印象分有了,也许考试成绩打分也打的高一些。

       这就是时代不同所造就的局限性。上一代的时候大家都穷,能上大学或者大专那都是家里的大事,那是少数人才有的机会。学生少,老师也不多,老师教的细致,学生也学的认真,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更加的亲近。现在的大学多,上大学甚至上研究生都不是啥稀奇的事儿,学生多,老师数量也还好,扩招那几年可能老师少点,老师与学生基本没啥太深的关系,很多老师敷衍的照本宣科,或者是照着ppt念,并没有给学生输出更多的有用的东西,老师念完ppt就走,学生听完ppt之前就想离开。大学的老师更多的也是关注在自己的事情上面,大老师成立实验室可以接一些纵向项目,小老师自己找些私企做些横向项目,没多少老师真的专注于教学之上。是的,你问老师问题,只要老师品质不太差,都会解答你的问题,办公室、qq邮箱也有,但是这些沟通的成本对于很多内向一点的学生或者是兴趣本就不大的学生就是一个很大的壁垒。最后,能在大学积极去问老师问题的人基本都是专业前10%的学生,他们有问题一般都是下课就会问,课后也不会怎么找老师,他们考试的成绩一般都不差,不需要啥印象分。

       造成这种风气的原因有很多,社会人口的增多增加了老师的教学压力,也增加了老师学生的沟通成本;社会的迅速发展,让人们快速的从温饱走向了小康,人民的需求已经从填报肚子转向了更高的精神满足需求;同时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更多的社会问题,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内卷,贫富差距的增长,各种风口的出现与消失,努力已经不再是“世俗意义上成功”的必要条件了,资源与关系才是,其实一直都是,不过是时代的快速发展,把这种差别更巨大化的展示了出来。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