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BAW滤波器,华为5G回归?这背后是一场艰苦的付出【龙科多10】

前些天,一则有关国产滤波器的消息,在网上激起不小声浪。北京赛微电子发布公告称,已为某客户小批量生产BAW滤波器,该客户还与赛微签署长期采购协议。BAW滤波器是实现手机5G通信的重要器件。就在赛微发布公告前,外媒报道(路透),华为计划在今年底重返5G市场。

大家好,这里是专注深度科技观察,为中国力量鼓与呼的《龙科多》。这期节目我们深度聊一下,BAW滤波器背后的复杂商业网。

手机的通信模块分为四个部分,天线、射频前端、射频收发、基带芯片。无线电信号,经天线接收后,送到射频前端进行过滤,再经由射频收发,最后到基带进行数据处理。而滤波器恰恰是射频前端的重要元器件,功能是消除噪声和干扰信号等,去掉不需要的信号,留下有用的信号。

华为能造出巴龙5G基带芯片,却卡在了射频滤波器上。手机滤波器常采用两种型号,一是SAW(表面声波),二是BAW(体声波)。前者属于传统类型,成本不高、技术相对简单,适用于低频段通信滤波,国内的中电26所、55所等国家队,以及江苏卓胜微、厦门三安光电,都能拿出相关产品。

但到5G或未来的6G时代,SAW就难以满足要求,需要BAW滤波器下场,以应对更高的频段,更好地适应温度变化,但同时,工艺更复杂、用量更大、价格高昂。而且,美国博通一家占据全球近90%市场,此外就是美国威讯,这个领域,日本设备商也没太多机会。华为这几年卖不了5G手机,就是因为博通等美企不再向华为出售高端BAW滤波器。

BAW滤波器研发的关键是专利,博通能如此垄断市场,背后花了很大的心思在技术专利上布局,导致后来者很难取得突破。2015年,国内大学从事射频研究的教授被美国政府钓鱼执法,涉事美企思佳讯给出理由就是所谓专利侵占。该教授的团队,也有人曾在美国安华公司工作,而安华就是博通的前身。

这次北京赛微高调宣布小批量生产BAW滤波器,其实赛微只是站在台前的角色,站在身后的是武汉敏声。

赛微本身是做MEMS代工,并不涉及BAW滤波器技术。MEMS,其实是将传感器集成在芯片上的技术总称,大类下面包含多种小类,功能是感知现实物理世界中的声、热、光、电、磁等等,然后处理成电信号,再交给CPU、GPU。如果把CPU比作大脑,那MEMS等于耳、鼻、舌等感知器官。此外,MEMS集成在芯片上,不需要很高阶的制程,通常微米级别即可。

赛微的角色是代工厂,除了给BAW滤波器代工生产外,还大量代工惯性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其他MEMS产品。这次公开BAW量产消息,是赛微“北京FAB3”代工厂拿出的产品,这个代工厂目前有两期,一期早已建成运转,二期在持续推进。在二期产线中,有一条BAW专线,这条专线是武汉敏声和赛微几年前联合搭建的。在公告中,武汉敏声不露面,某种意义上也是低调吧,保护高技术企业。

武汉敏声不简单,这家企业是武汉大学教授联合业内多位专家成立的,射频滤波器是其拳头产品,而且公司创始人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们研发的新技术是独有专利,可以绕过美企专利护城河。

一般来说,主流射频厂商多采用IDM模式,设计、生产、封装、销售,一条龙全包,这样,技术不容易外泄,产品又有足够利润。

但IDM对武汉敏声来说,不现实。原因也很简单,企业虽然有技术专利,但受限市场盘子和投资回报率,自身的融资能力有限,也需要时间,所以,目前无法自行且快速解决制造问题。

但其对外又称自身是IDM企业,怎么理解?这就是上面提到的,这次武汉敏声和赛微是一起共建生产线,共同承担成本,当前解决半导体卡脖子问题时,这类设计方和代工方深度绑定,充分信任,加快进程的形式值得称赞鼓励。

毕竟,时间不等人,厂房设备搭建,测试生产,小规模量产,和终端客户产品进行验证,就要花去至少一两年时间,此后才是批量生产。建厂和生产的成本少说也有大几亿。看了下,BAW滤波器目前全球的市场盘子在50亿美左右。

此外,武汉敏声在成立之初,就与华为建立密切的联系。现在从公开渠道无法确认BAW滤波器最终的下游采购商。但武汉敏声创始人曾提到:公司团队为华为专研产品,获得华为开发支持经费1300万元。从赛微电子宣布BAW量产消息,往前追溯,到敏声与赛微合建产线,再到敏声从高校研究走向市场化,这显然是提前布局好的一盘棋。

制作视频不易,龙科多是由资深理工科技人打造的视频新媒体,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视频,欢迎点个关注,这样就能第一时间收到我们节目更新通知。

从整个项目进程看,另一个难搞定的环节是MEMS代工部分。赛微掌握MEMS代工技术,过程也是非常传奇和不容易。公司虽早在2008年就已成立,但直到2015年成功收购瑞典Silex公司,才算进军先进MEMS工艺。

赛微当初收购Silex时和瑞典方面就达成一致,之后在北京建设相同的MEMS生产线,进军亚太市场。对欧洲工厂,赛微也小心翼翼尽力满足各种要求,例如提高员工薪酬,同时,赛微承诺,投入重资,升级欧洲Silex产线、扩充产能,Silex因此获得快速成长,在2019年登上全球MEMS代工第一的位置。

赛微付出这么多的同时,想着让子公司反哺下母公司,帮助北京的FAB3工厂快速成长,当然,Silex自身也很期待在亚洲大干一场。2020年之前,相关技术合作以及股权合作一直在稳步推进,不过,关键时刻瑞典政府出手,打断了进程,其要求Silex与北京工厂的交易,接受审查,符合规定后才能推进。

2020年后,双方公开的技术合作就处于中止状态,北京FAB3二期建设也被迫放缓。但BAW滤波器如今已经量产,证明赛微经过自主探索,MEMS代工技术也基本掌握了。

有人说,这笔收购不是好收购,没有全部达到预期目的。其实,真实情况也有所不同。虽然瑞典政府从法律层面中止技术转移,但北京赛微作为母公司,子公司的团队来北京总公司参访、交流、指导还是可以的,更何况还有交叉持股。从营收贡献来看,瑞典产线贡献了近90%,北京产线大概贡献了10%,所以,从财务回报上来说,这笔收购也是可以的。

最后,接我们之前讨论过的收并购话题,再多聊聊。在《摩尔线程显卡不靠谱?自主研发都从0到1干起,为什么不用也不适合?》这期视频中,我们提到目前中国半导体企业对外收购的机会越来越少了,这里有个背景,2015年到2020年间,是中国企业最后的机会,能够顺利收并购一波外资半导体企业。

例如,2018年,北方华创收购美国硅片清洗设备公司Akrion;2019年,韦尔股份并购美国豪威科技,成为CMOS传感器全球第三;闻泰科技2018年收购荷兰安世半导体。

我们看到,2020年后,不仅收购的机会少了,很多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也冒出来了。例如,2021年,赛微以Silex名义在德国发起一项并购,涉及汽车类芯片的MEMS代工,谈的都差不多了,德国政府先同意,但在美国介入后,又反对。美国搅黄赛微收购,难得支付了一定成本。怎么说呢?美国做法可以称之为强行“拉郎配”,最后由一家业务不完全匹配的美国企业,以略高于赛微的收购价接手德企。也是少见,美国竟要给德国政府一个交代,而中方有抬价之嫌疑。

还有一个案例是闻泰的,闻泰科技拿下荷兰安世半导体后,于2021年由安世完成对英国NWF晶圆厂的增资并购,各种手续很完善,股权100%都归属于安世了。但,美国一直不爽,最新消息是,英国重启审查,经过一段时间装模作样的审查后,要求安世半导体归还86%的股份给NWF。已经完成的并购还能再生变故,我们又被上了一课。

也是差不多的时间,赛微转向收购瑞典本土的另一家小的半导体企业,较为顺利完成扩充MEMS产能的目的。从这些最新的案例看出几点:

第一,这两年中资在欧洲整体不受礼遇,哪怕是躲到背后,由控股的欧洲企业在前台商业运作,也越来越难了;

第二,欧洲国家对一些正常商业收并购还是有需求的,当然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态度,底线不同,承担外部压力的能力不同;

第三,像瑞典这样的中小国家,玩平衡的诉求更强。其自身经济体量小,初创企业不容易吸引到投资,本身还是很希望搭上中国的顺风车,让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所以,对中资和中企来说,这些年在欧洲,还是有见缝插针的机会,瞄准当地细分领域、有机会成为隐形冠军的企业,能收并购就拿下,立足欧洲,进军亚洲,锁定可预期的财务回报,耐心推进技术交流与合作。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