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那么多同质化车”,雷军称看完车展很绝望,大家怎么看?

本文转自“车头条”,不代表本人观点

日前,雷军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上,谈及新能源汽车市场很卷,以及小米有什么优势等一系列问题。

500

雷军称,他走访汽车行业的时候,大家谈的是“多生孩子好打架”、“苍蝇腿也是肉”、“东方不亮西方亮”,他走访完以后挺绝望的,这哪是做产品,这不就是靠蒙吗。

雷军表示,小米方法是强调聚焦,能不能瞄着打,不是蒙着打,有没有信心只做一款车,一款车能不能相当同行10款车,20款车。

所以,小米汽车第一天开始,就没有搞型谱,没有搞产品序列,就做SU7这一款车,一定把这款车做成。雷军在内部提出,十倍投入,从底层核心技术做起,然后以10倍压强聚焦一款车。

雷军称,你去每家车厂看,他们都做了一系列的车,好的车有几辆就够了,干嘛需要那么多同质化的车呢?

所以他认为,车圈的卷是在同质化卷。

有趣的是,雷军参加这次中关村论坛年会,正好是在北京车展期间。

500

在车展上,雷军可是挨着车企参观拜访学习。

雷总这咋一边说友商同质化,一边说要向友商学习?

事实上,雷军这种“打脸”自己的言论,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

比如,“像素不是越高越好”,然后“一亿像素”;“摄像头不是越多越好”,然后“五个摄像头”。

此外,小米SU7也一直被质疑抄袭保时捷的外形。

保时米、米时捷等称呼,也一直伴随着小米SU7。

就连小米的自己人“小爱同学”都不给雷军面子。

去年12月28日,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举行,雷军对小米SU7进行了预发布。雷军称要造一辆承载所有向往的梦想之车,就像保时捷、特斯拉一样。

而有网友把小米SU7的照片让小爱同学识别,结果竟然显示为“保时捷”。

此前,在央视的采访中,雷军曾回应模仿保时捷的质疑。雷军称,小米在做第一辆车的时候,目标是先上牌桌,向世界上先进的标杆学习,是成为伟大的必经之路。

据了解,保时捷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柯时迈也曾回应小米SU7模仿保时捷的质疑。

柯时迈表示,“对于小米SU7和保时捷的相似之处,我认为或许好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

他表示,保时捷很高兴看到电动车产品更加重视操控和性能,消费者也能够对车辆除了代步以外有更多维度的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在央视的采访中,主持人董倩还问到雷军,车展上各车企互相参观,雷军也到处去参观了,是意思意思给对方面子,还是说真的去看,去学习。

雷军回应称,真的去看有困难,因为人太多了。这次车展他最大的痛苦是,他这么爱车的人啥也没看着。

微博网友评论

大家车-韦熙宇

先问个问题,如果说出这翻话的人不是雷军,而是某个新造车品牌的老板,大家会怎么评价他?

我曾经也是米粉,也很敬重雷军,但我不认为雷军是圣人,更不认为SU7现在卖得好,他说什么就都是对的,尤其是在他新进入的汽车行业。

国内外这么多汽车品牌和车型,如果按照雷军的说法,那绝大多数都没有存在的意义,早该倒闭了。

在微博的丧失

雷军说看到车企出一大堆车很绝望,其实说的是对的。有的车企这么玩儿确实跟在蒙一样,同价位各种品牌,各种配置,还有各种乱七八糟的名字。

当然,可能会有人反击,说机圈不是也玩机海吗?

这显然对手机行业的认知还停留在十年前,目前每家手机的产品矩阵已经非常细分了。

你比如小米百元机的红米数字,千元的红米note,2000-3000元的红米K,3000元的civi,4000的小米数字,再往上的Pro,Ultra。再看看OPPO,千元的A,2000的A pro,K,一加 ACE ,3000的Reno,一加ACE Pro,4000的Find,一加数字。

华为就更不用说了,其产品线在被制裁前的精妙,堪称是市场/研发/管理的艺术品,人类智力的精华。

如果对于这种非常清晰的分价位段/渠道/定位的产品矩阵也叫机海的话,那么只能说是媒体老师智力有问题了。

Will车聊

雷军称看完北京车展后很绝望,无法理解车企推如此多同质化车型,“哪是在做产品,完全是在靠蒙”。

关键大车企是做矩阵的,和小米汽车的现状不一样,大车企如果有钱的话,SUV,轿车,MPV,纯电,增程,混动,只要市场调查能热卖的产品都是要做的。

看上去,很多车企的产品力可能和其他的车型差不多,但是从价格区间来看,只要产品力相同的产品,价格区间有区别,那就还是有差异的。

比如长城的增程溢价低,理想的增程溢价高,问界的增程溢价更高,三者的车型大小,动力,产品力可能差不多,但是价格不在一个区间,那么就意味着面对着不同的客户。而且即便是产品力相同,也是可以有不同的强项来增加自己车型的亮点,来增加售卖机会的。

比如小米汽车的产品力,其他车型也有,说实在话也是同质化严重,无论是外观、动力、内饰、科技。

但是小米汽车的网络营销能力可以说是非常强,碾压一众车企。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小米汽车就是年轻人的第一辆跑车,而且是备受瞩目的拉风跑车。这就是在同质化上打出自己的差别,利用品牌自身的优势来营造车型的亮点了。

YYP颜宇鹏

小米SU7确实示范了一个好的产品,要有明确的产品定义,清晰的人群画像,和深度、All in的性能开发。环顾市场,能做到这样的车,有但确实不多。所以在雷总看来"这哪是做产品",我是能理解的。

汽车人参考

犀利得让人无法反驳。车企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纷纷推出各种新车型,但其中不乏一些“换汤不换药”的同质化产品。这不仅浪费了资源,也让消费者感到迷茫。创新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颠覆传统,但至少要有所突破,有所改变。

二师兄玩车-汪港

雷军称看完车展很绝望,因为太多同质化的产品,更是直言这不是在做产品,而是在蒙。

回想雷总这些话,看看我们现在的新车发布,设计都挺新鲜,用料配置也都不错,技术的确也都如出一辙,因为有供应商就行,你想要的都能给你办到,因此,大家的产品除了外观不同,基本都很接近了。那么,在这样的市场要脱颖而出,该如何做?

我认为还是底层技术要创新。当年油车时代,日系车的双擎,直接把百公里油耗做到了5L以内,那就是香饽饽。

当年纯电续航大家还都在300km上挣扎的时候,你出一款纯电续航400km的车,那就是遥遥领先。

因此,放到今日,比亚迪为何能一枝独秀,刀片电池可能已经是过去时,现在是云辇的底盘能力,未来还有续航2000km+的DM-i和第二代刀片电池等等技术正在背书。而问界靠的则是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的业内领跑者的姿态。

当然,这些技术的应用得靠得住,体验感要强,才能站得住脚。这些其实都是底层逻辑上的硬科技,而销售服务或者说是推送升级等都算是锦上添花的事儿。

那么,你觉得中国汽车的硬科技下一个突破口在哪里呢?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