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讲古:年委季

500

甲骨文【年秂、委、季(人、女、子负禾形)】词例受年、受黍年。黍粟粱䅘秜稻麥菽麻五谷丰登,男女老少抢收忙。引用为年成、年月日、委以重任、季节。《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年秊秂、秀、秃禿】互为异体分化字。分别引用为丰年、优秀、秃顶。

丰收可能引来四方戎狄蛮夷贼寇打秋风,男人被迫上战场抗击敌人,老弱妇孺被临时委以重任负责收割脱粒晾晒储藏。

衍生绣锈莠诱透、颓、矮倭诿逶萎、悸字,引用为绣花、锈蚀、良莠不齐、诱惑、穿透,颓废,矮小、倭寇、推诿、逶迤、萎靡,惊悸。

衍生形声字:稔,稔熟。

500

字义引用逻辑分析如下:

①温带一岁一熟,引用为年岁、季节、稔熟。单产最大,引用为优秀。锥处囊中,引用为穿透。反之,引用为良莠不齐。(注:一个字一个词在千百年间由各地不同学派分别逐渐引用为截然相反的两个用义,是文字词语发展的普遍规律,反应到汉字上就是必须造新的形声字以代表之,乃至废弃旧字。因此我们看到形声字越来越多,而部分古字废弃不用)

②丰收引来蛮夷贼寇,引用为诱惑、惊悸。(收割、战争)划伤、疤痕犹如勋章,引用为绣花、锈蚀。

③临时紧急转交责任,引用为委托、委屈、推诿。一字长蛇阵人力传递,引用为逶迤(委蛇)。农忙抢收精疲力尽,天灾人祸难免损失,引用为萎靡、颓废。老弱妇孺背负或头顶大捆禾黍显得人娇小,引用为矮小、秃顶。

音韵

年秊nian秂稔ren秀绣锈xiu莠诱you透tou禿秃tu颓tui

委逶萎wei倭wo矮ai

秂rén禾将结实。

頺tuí古同“颓”。

鵚tū〔~鶖(qiū)〕一种鸟,即“秃鶖”。(秃鹫?)

500

甲骨文例句:

合集2王大令眾人曰協田,其受年。十一月。典賓B

合集14丙戌卜賓貞:令眾黍,其受㞢(有)年。 典賓A

合集376貞:我受黍年。 典賓A

合集378貞:禱年于王亥,犬一、羊一、豖一,尞(燎)三小,卯九牛、三豰、三羌。 典賓B

合集24969壬申卜旅貞:其又于季,叀(惠)羊。 出二

合集24972壬午卜旅貞:季歲,王其賓。 出二

500

经典例句:

①《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秊。《孟子•梁惠王上》凶年免于死亡。

②《公羊传•桓公十四年》粢盛委之所藏也。《周礼•地官》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

《战国策•齐策一》愿委之于子。

……

相关历史文化科学知识详细分析如下:

①爆竹声中一岁除。爆竹源于古人秋收后清理竹简契券,这一传统演变出了至少三大类现象、习俗:

甲、岁末统计,清偿债务,整理档案(各地年成丰歉不一,来年吉凶未卜,守岁过年喜忧参半,由此诞生驱赶年兽的神话);

乙、烧锡箔(折纸拟金银元宝锞子)、纸钱、书信(家祭无忘告乃翁)、报纸等,以告祭祖先;

丙、燃放鞭炮烟花(爆竹),打铁花。

②潮汐作用、太阳风(太阳每秒损失约400至420万吨质量)导致地球月球公转自转用时逐渐变长(陨石反之,但太少可忽略不计),而地球自转变化较大,表现为年月平均日数逐渐减少。

协调时六十年置27闰秒,算得地球自转周期平均每年增约41微秒,现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平均约86164.098903691秒。

4.19亿年前地球公转周期约400日×21.8小时×3600=31392000秒(按年均变化41微秒反推得19317万年前,误差较大)。

③西汉太初历,日法81月法2392章岁19章月235

一回归年2392/81×235/19=365.250162日,年误差688.7100127秒(矫正后误差小于此数),矫正值-38.72020213秒

东汉四分历,蔀月940蔀日27759章法19章月235

一回归年27759/940×235/19=365.25日,年误差674.674925秒,矫正值-27.35267379秒

魏晋景初历,日法4559通数134630章岁19章月235

一回归年134630/4559×235/19=365.24688日,年误差405.1144258秒,矫正值-25.2062585秒

祖冲之大明历,日法3939月法116321章岁391章月4836

一回归年116321/3939×4836/391=365.242815日,年误差53.87524914秒,矫正值 -21.35118367秒

元授时历一回归年365.2425日,年误差26.67426589秒,矫正值 -10.46377454秒。

注:矫正值本身也难免误差。换句话说就是古人误差不一定那么大。

……

2024年4月14日补充兼修正:

人类历法必然是从阴历开始发展起来的。早期发展分析如下:

①观测六个月29.5306×6=177.1836左右,就能再三确认两个月约59天,大小月交替。

30+29+30+29+30+29=177日

②观测六年365.2422×6/29.5306=74.209572月左右,就能第二次得出三年一闰,而且有富余。6×12+2=74月

继续观测下去,发现经常需要插入一个五年再闰来调整。尚书尧典记载一年366日,就是源于五年再闰。

29.5306×62/5=366.17944日

可能上限32月17大945/32×62/5=366.1875日

可能下限83月44大2451/83×62/5=366.173494日

……

1/0.0306=32.679739

③观测98个月(近八年)3/0.0306=98.039216左右,就能再三确认一个月略微大于29.5天,于是有了连大月,约17或15个月来一次连大月。殷商甲骨文就有连大月相关证据。98/6=16.333333月

500

两次连大月相当于多安排了一日。继续观测下去,发现162个月大概可以安排10次连大月。

5/0.0306=163.398693月

17×6+15×4=162月

17+15+17+15+17=81月9+8+9+8+9=43大

也就是81个月大概有43个大月(西汉太初历一个朔望月29+43/81=29.5308642日,十九年七闰一个回归年2392/81×235/19=365.2501624日)

积累490个月(近四十年)可再三确认

15/0.0306=490.196078月,162×3=486月

45/0.0306=1470.588235月

500

④如是再三,百年积累发现误差不小,于是再次改历,每六轮162×6=972月(近79年)去掉一组32月17大,改为940月安排58次连大月(称一蔀)。

162×6-32=499×2-58=940月

32×23+17×12=940月

17×23+9×12=499大

2×23+12=58次连大月

也就是东汉四分历940月499大,一个朔望月29+499/940=29.53085106日,一个回归年27759/940×235/19=365.25日。

⑤两汉四百年积累,至汉末再次改历。每四蔀940×4=3760月(约304年)再加上47组17月9大。即每92组49月26大(约365年)再加上3组17月9大(这意味着当时发现49月安排3次连大月更接近那个时代的自然天象)。如此改为4559月2419大,安排279次连大月。

940×4+799=2419×2-279=4559月

49×92+17×3=4559月

26×92+9×3=2419大(这个正确不误,回复那个错1日改不了,只能这样了,本来以前算过的,太久忘了,抱歉)

3×92+3=279次连大月(同样抱歉,改正)

魏晋景初历4559月2419大,朔望月134630/4559=29.53059882日,回归年134630/4559×235/19=365.2468801日

⑥祖冲之甲子元历(南朝梁、陈,大明历)6063月安排371次连大月。

6063月3217大,朔望月179044/6063=29.530595日,

391年144闰,回归年179044/6063×4836/391=365.242863日

也就是景初历4559月2419大(约369年)再加上30组49月26大和2组17月9大。

4559+49×30+17×2=3217×2-371=6063月

49×122+17×5=6063月

26×122+9×5=3217大

3×122+5=371次连大月

辽金重修大明历391年144闰3939月2090大,3939月安排241次连大月。也就是景初历4559月2419大(约369年)去掉12组49月26大和一组32月17大。

4559-49×13+17=2090×2-241=3939月

49×79+17×4=3939月

26×79+9×4=2090大

3×79+4=241次连大月

……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

中国历法观测精度,先是大小月和连大月安插在起作用。然后是闰月安插在起作用。

相比之下,冬至观测作用其实没那么大(有作用但没那么大),因为古代冬至观测是比较难的。

看现代冬至周期就知道,每19年冬月初一冬至的规律不太准确,有时在月末晦日,有时在初二。

过三百多年又会调整一下,需要插入一组11年4闰。也就是334年123闰,19×17+11=334

唐末五代就有过一次有趣的事件:

后梁开平三年,前蜀武成二年(公元909年)十一月,甲午(初二),帝告谢于圜丘;戊戌,大赦。

后梁贞明三年,前蜀天汉元年(公元917年)十一月,丙子朔,日南至,蜀主祀圜丘。

前蜀高祖王建这是赤裸裸的嘲讽后梁太祖朱某人。二者间隔8年,距离唐贞观十四年约14至15章,其实就是又到了调整期,测不准了。

……

贞观十四年(640年)十一月,甲子朔,冬至,上祀南郊。时《戊寅历》以癸亥为朔,宣义郎李淳风表称:“古历分日起于子半,今岁甲子朔冬至,而故太史令傅仁均减馀稍多,子初为朔,遂差三刻,用乖天正,请更加考定。”众议以仁均定朔微差,淳风推校精密,请如淳风议,从之。

公元前104年冬至汉武帝祭天

-104+334×2+19×4=640贞观十四年唐太宗李世民祭天

640+19×14+3=909年后梁太祖朱温祭天

640+19×14+11=917年前蜀高祖王建祭天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蜀王王建不承认后梁的正统性,便率领官员、百姓为已亡的唐朝痛哭三日,随后自立为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王建即前蜀高祖。 912年,王建因击退岐军入侵而受尊号为“英武睿圣神功文德光孝皇帝”。同年后梁太祖朱温派光禄卿卢玭出使前蜀,并在书信中称王建为兄。 916年,王建改国号为“大汉”。 917年,王建恢复“大蜀”国号。

所谓冬至作用其实没那么大,意思就是从公元前105或104至公元1281合计1384或1385年,算得:

505496/1384=365.242775

505495/1384=365.242052

505861/1385=365.242599

505860/1385=365.241877

而现代观测结果:

从1900年到2100年两个世纪中,春分回归年的平均长度为365天另5小时49分2秒,即365天另20942秒;

最长的春分回归年为2092年的365天另6小时57秒(或另21657秒);

最短的为2066年的365天另5小时33分48秒(或另20028秒)。

算得:一回归年365.231806至365.25066日,从1900年到2100年平均365.242384日

无论哪个,精度都不会令人满意。

……

关于19年7闰和冬至(以及左传问题):

365.24219×19=6939.60161日

29.530589×235=6939.688415日

十九年七闰为一章,误差365.24219×19-29.530589×235=-0.086805日

也就是235个朔望月比19个回归年多约0.0868日

2/-0.086805=-23.040147,约23×19=437年误差约二日。

若冬至观测几百年如一日,精准无误,那么大概从第二百多年开始,到第四百四十年,应该无数次发起改革,要求修正十九年七闰的错误,并成功修正。

然而事实是:左传和汉书里有着一组相同的错误,就是19年7闰朔旦冬至的误差。

左传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

655-104=551年,551/19=29章,

误差29×235×29.53059-551×365.2422=2.51865日

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王二月己丑[朔],日南至”。

522-104=418年,418/19=22章

误差22×235×29.53059-418×365.2422=1.9107日

证明了左传就是西汉末刘歆根据西汉二百年收集的历史资料编纂的。

退一万步说,至少这部分是刘歆伪造的。

因为这误差就是西汉末的误差。而左传和汉书犯了同样的错误。

……

左传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冬至,到西汉末约650年,未发现误差。

西汉太初元年至西汉末约百年,未发现误差。

至魏晋景初历(泰始历)颁行,仍然使用十九年七闰,三百多年仍然未发现误差。

至十六国北凉元始历改为600年221闰,合计五百多年。

至祖冲之大明历改为391年144闰,证明已发现问题并作出修正。而太初元年至南北朝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合计约566年。至天监九年颁行时合计614年。已是可以再三证明十九年七闰的误差(累计误差近三日)。

此前十六国北凉元始历,早已在玄始元年(412)摒弃十九年置七闰月之法,改为六百年置二百二十一闰月。

大明六年(公元462年),祖冲之把精心编成的大明历送给宋孝武帝请求公布实行,宋孝武帝令懂得历法的官员对这部历法的优劣进行讨论,却遭到宠臣戴法兴之流的压制和反对。祖冲之死后十年即天监九年(公元510年)得以施行,达八十年之久。

……

综上所述,可以证明:

①古代冬至观测不太精准,不太连贯,战乱时有缺失。冬至观测的作用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也就是说历法与冬至的关系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②左传记载的两次冬至是西汉末刘歆推算结果,误差就是十九年七闰的误差。汉书也有一组同样的误差。

……

未来历法改革相关思考:

①阴历、阳历、阴阳合历进一步各自科学化。根据日月地球公转自转周期变化而改进,既简化历法又符合自然天象变化。

②阳历废除月这个单位,改为四季历(例如2022年春90夏94秋92冬89合计365日)。纪日例如:某年立春,某年春81日。

③阴历废除年这个单位,直接纪月可累计至上万月。并根据大小月规律周期设定一个新单位。

大小月周期13142月6973大,安排804次连大月,一个朔望月29+6973/13142=29.530589日

纪日例如:某月朔日,某月小廿九晦,某月大三十晦。

④阴阳合历(农历)仍然以二十四节气统摄大小月。并根据置闰周期设定一个新单位。纪日例如:某年冬至朔旦,某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

置闰周期1021年376闰,一个回归年388091/13142×12628/1021=365.242191日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