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送到韩国当练习生,是圆梦还是挖坑?
【文/观察者网风闻社区 苏子娇】
要不是《创造101》,很多人应该根本不知道现在竟然有那么多没有听过名字的公司都在做“练习生”。
而《创造101》的大火,势必有更多的人将要进场。
在很多人看来,文艺界都是一行,也就是“唱歌跳舞演演戏”的那些人。所以,假如一个孩子长得漂亮,就应该让他唱唱跳跳,进入这行。
在整容术、化妆术、PS术,上镜术,术术都可成为巫术的当下,漂亮是一件门槛极低的事情:
而在媒体的跟风炒作下,顶级明星的高收入被频频曝光,仿佛只要进场,就可富甲一方。
而国人素有向外人学习的传统,于是一批批小孩被送到韩国进行“练习生”训练,以期出道,以期成富豪。
当然,前途未卜,自会担心。但人总是擅长自我麻痹,尤其是在“努力”和“吃苦”的幌子之下。不过,雷布斯曾一针见血地破灭了这种安慰剂: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下面从战略上,分析一下送孩子去韩国当练习生,会不会两代人的心血打了水漂。
首先,科普一下文艺界或者说,娱乐圈。
这个圈包括两部分内容:艺术与商业。
艺术,唱歌就是唱歌,跳舞就是跳舞。廖昌永是男中音只唱歌,不跳舞;杨丽萍是舞蹈家,只跳舞不唱歌;姜文自己说的,他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他是演员和导演。
也就是文艺界内每一个门类高度细分,类似都叫工程师,但软件工程师和桥梁工程师,和电气工程师,彼此不能取代。
所有这些艺术练成专业性,练成能吃饭的饭碗,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经年累月的刻苦训练。但吊诡的是,不像工程师,假如你大学考不上相关专业,此生成为工程师的可能性极低,一般人也就顺道放弃。即类似工程师这样的职业有着较高的准入门槛,而艺术,准入门槛往往模糊。
去音乐学院学通俗唱法与在酒吧驻唱,可能不同的只是文凭,演唱水平则非常难定,酒吧驻唱的张靓颖和音乐学院的李宇春都入围05年超女前三甲就是明证。而张靓颖的商业成就可能远远远远高于每年音乐学院的批量毕业生。
但这种现象在科学界、技术界、金融界等等领域几乎完全不存在。这些行业内,某些上不封顶的岗位,起步价就是清北复交。门槛清晰可见。
所以,娱乐圈盛产草根传奇,但被忽视的则是大量的炮灰无息。
可能众所不周知,娱乐圈的收入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高。
除了被大众熟知的顶层,大量业内人士的收入是不那么好看的。这就是为什么明星成名前的历史总是那么挣扎,那么血泪,甚至伴随着最原始的交易:场面难看,毫不体面。而别的行业,比如你即使没有做到五大行的行长,就是银行普通员工或中层,你基本已是各种商家、公众号所定义的中产,所marketing的对象。
而且,即使在日新月异的当下,所有的公众号都在鼓吹没有稳定的职业和饭碗,当然居安思危很必要,但强势的央企国企总部仍岿然不动,并不能同一感受。多少公号狗,为了10万+而写文章,找热点、创概念、炒焦虑,之所以对公号如此坚守,也是没有其他路可走;如果给他一个强势单位强势部门,分分钟断舍离公众号,立刻不再贫嘴耍逗。
而回到娱乐圈,这里才是真正的没有稳定可言。
首先,艺术不是刚需。
就是那句“饱暖思淫欲,思完搞文艺。”艺术的作用就是饭后的甜点,不吃也行。
其次,艺术的金线模糊。
当然,行业内的人对于艺术的价值是有辨识力的,但大众则相对模糊,模糊到对于艺术本身甚至并不看重。以至于入行者,旁观者只关注一件事:红。
可是,红并不稳定,且有时效性。
从默默无闻到大众皆知,几乎只有娱乐圈能做到只用一夜。例子太多,举不胜举。但同理,可能因为一些奇奇怪怪的原因,说不红就不红了,有人能翻红,有人则永远被忘记。因而,当红明星的拼命努力,往往是为了后半辈子的养老储蓄。毕竟,现在很少有艺人能进入体制。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概念,娱乐圈的商业性。
如果不在当今社会,身在娱乐圈想赚钱的途径只有一条:权贵的赏赐。就是类似贾府买戏子,看完戏后赏赐。在西方往往是被贵妇包养,情况近似。
所以,戏子被看不起有一条前提:是被权贵看不起。即使在民国,梅兰芳梅老板,也是被大众百姓所追捧的。
拉回到现在。当下社会,拜“购物教”所赐,目前娱乐圈的赚钱途径主要是商家赞助。要在茫茫多的商品中,刷脸刷出存在感,对于商家而言是一项极为艰难的任务。幸好世间发明了好莱坞明星。由于明星被广泛认知,能带动商品被大众认识。让明星做广告,这一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普及。也就是商家付明星钱,明星你帮我宣传吆喝。
这就导致了只有“红”才有商业价值。舞跳得再好,不红,就没有商业价值,没有商家为你额外的艺术才华买单。舞蹈者本人可能拿到的只是劳务费。
精明的东亚人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奥秘:红才是娱乐界的关键。而且“红”与艺术价值往往并不线性相关,特别是在你的市场对艺术没有较高的审美水平下。
于是,发明了“练习生”制度。练习生的主旨是“红”,是让12-18岁的年轻人喜欢,是让18-25岁的年轻人掏钱。
因为目标非常明确,所以针对用户,设计了训练项目:
1 炫目的舞台效果,包括浮夸的服化道;
2 充满性暗示的舞蹈;
3节奏快+没内涵+无需很高唱功即可演唱的歌曲。
基本上,满足小孩子看热闹的需求即可,定位精准,不带任何冗余设计。
只是,一个模式一旦成熟,就会有雨后春笋般的竞争对手,进场分羹。除了一面要制造行业垄断,一面还要拓展模式:提高粉丝粘滞度,打造具有粉丝高参与度的“养成系”偶像。
今夏,“创始人”三个字空前普及,因为只要你投票,你就是火箭少女101的创始人,真是成功竟来得如此容易。如果你认识到整个Kpop都算不上艺术,不过圈钱的技术,你就明白指责某超越没有才华,根本就是笑话,因为整个Kpop歌舞都是水中月镜中花。
艺术原本就如此残酷,只要不被承认,名画就是废纸;斗牛士不过屠夫,没有《碧血黄沙》,没有和大使夫人共度的下午。
某超越的神奇之处,是在于她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Kpop的理想:被人喜欢。即使你不喜欢她,你也无法否认把她投进前三甲的粉丝对她的喜爱与支持。
这就够了。
但是,某超越的今夏超越,恰恰证明了“练习生”制度的残酷。
即使练到极为擅长Kpop歌舞,也有极大的可能没有舞台跳舞。所有的资源都给最红的那个,而不是技术最好的;你不红,你很可能就是背景布。
再来,“练习生”训练不是培养“whole man”的教育。参加“练习生”的孩子不过15岁左右,也就是拿读高中大学的机会,来赌“被人喜欢”。
人的口味是如此多变,以至于无论电视剧、时装、化妆品等等行业一年之中都要按季设计新品。而针对年轻人的口味,推出的偶像,即使今天的年轻人喜欢,明天的年轻人一定会重新选择自己的代言人。
参加“练习生”训练所培养的各种技能,都是为了当偶像。如果当不成偶像,这些技巧与技能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派不上用场,基本等同于屠龙之技。十年一过,当初的粉丝已经长大,当年的同窗已事业有成,半红的、未能顺利出道的“偶像候选者”靠什么谋生?
国内的艺术教育虽也有各种问题,但至少提供了两点:一大学文凭。即使文凭已大幅贬值,但你懂的,它并不完全是一张废纸。二留校任教,尽管机会有限。即提供了从事艺术最常见的出路:当老师。
搞艺术在成名成家之前,通常潦倒,成名成家还看运气,这要事先想好。
一般来讲,选择艺术往往是因为艺术选择了你。
本文为观察者网风闻社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