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帮助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在QQ群里的一次对话记录

   以下是今天在我创建的某QQ群里,我和几位老师以及网友回答一位同学问题的交流记录。群里有一位已经退休的老教师看到了,建议我将其整理发表到观网(他也在这儿看我的文章和大家的评论)。

   我想,这也是有意义的:不少人很想了解现在的大学生在想什么,读什么,大学思政教育的实际状况究竟如何,思政教师们除了上课和举办正式讲座之外,在网上究竟如何在对学生开展工作。那么,以下这个记录(除了姓名使用代号,改正了错字和标点,其它几乎丝毫未改),就是一份第一手的材料,或许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记录之后也会附上我们的一些经验,以便与同样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同志们交流。

   某同学提问:“话说你们看了《回望》这本书吗?学校图书馆借的,我记得是共青团还是什么推荐读的书目之一。这本书应该是传记,记录了191几年到201几年的历史吧。就感觉第一遍读下来,与其余的书似乎差别不大,《陆犯焉识》《夹边沟记事》等也是类似题材,只是更偏揭露黑暗罢了。所以倒也不知为何被纳入了推荐书目呢?因为经典吗?又或许被大家所认可吧。”

       

500

         

500

         

500

(以上是该同学截图的《回望》书影)

   我:“ 我们很多同学一读“历史著作”,就读到些犄角旮旯里去,靠那些东西来建立自己的历史观,这是不好的。我们看历史,首先就得看到大江东去,去感受大江东去。比如我推荐的王树增的《解放战争》,有谁去认真看了呢?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也有很多权威著作。而这些权威著作,恰好是很多向你推荐书的人刻意回避的,因为他们希望你们的眼光就局限在什么“夹边沟”。

   我在《知史论史,贵乎其大》一文中讲过:赵立新看到日本鬼子没烧故宫,就说日本鬼子好像还不错。这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同理,有人天天让你盯着新中国的一点挫折,想让你觉得毛泽东时代多么不好,甚至还不如旧中国。这和赵立新不是一样吗?

  现在很多人看历史,总喜欢到犄角旮旯里找一些他觉得很“新奇”的东西,而不愿意看主流,因为那好像太平凡。”

  S老师(计算机专业): “因为他们并不是真的想学历史,而是想表明我知道了一些“新奇”的东西,所以我就和别人不一样了,我就不平凡了。平凡有什么不好。接受平凡吧。对我们最珍贵的几个东西:空气,水,食物,都很平凡。”

  该同学:“不大懂你的意思,夹边沟记事出版是有什么隐情还是问题吗?夹边沟记事在淘宝都搜不到的昂(去年搜索的事儿了),在多抓鱼这个二手平台被炒的高价,让我险些以为这书被禁了,毕竟在网上还是能找到文档的。” 

  我:“这本书其实就是诅咒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Y网友(建筑设计专业,已在北京工作):“是这样,夹边沟记事呢,无论从题材还是内容,都不算新颖,在八十年代,夹边沟一类的这种书可以说是每年产出成千本,你见到的每页所谓文学书,基本都是这种东西。夹边沟记事里所有情节,细节,都完全可以在八十年代的大众读物里找到一模一样的,可以说,夹边沟记事不过就是把八十年代伤痕文学随便抄了一遍,弄个大杂烩。

   那么夹边沟记事与80年代诋毁毛主席的书,有何不同呢?所不同的是,80年代这些骇人听闻的倒霉鬼,身份都是文革里的知识分子,而夹边沟记事竟然直接把这些倒霉故事的主角改成了1957年的右派,

    如果说80年代那些书,是不提毛主席,而只提四人帮和文革的话,那么夹边沟记事就是把矛头更直接对准了毛主席和新中国。在过去一个时期,我国文化政策比较宽松,或者叫开明,所以很多越轨的书都写出来了。夹边沟记事的低劣可以说一望而知,基本上每个八十年代读者都觉得它就是抄袭的。”

   我:“关键是同学们要反思一下:究竟为什么你一看“历史”书,看的就是这类?为什么你看到的都是这种“你不知道的XXX”?“共产党不告诉你的YYY”?

   妓院、毒品、黑社会这三大毒瘤是怎样在几年内就被毛主席领导的新中国消灭的?大庆油田是怎么来的?第一汽车制造厂是怎么来的?陈永贵、孟泰、吕玉兰、郭凤莲、邢燕子都是谁?他们干了些什么?马寅初去开世界和平大会,为什么会被各国代表簇拥着欢呼“新中国!毛泽东!”?被毛泽东批判的梁漱溟为什么在晚年还是认为毛泽东是最令他敬佩的人?——有没有人跟你们讲过这些?

  同学们,你们一读新中国的历史,为什么就读到犄角旮旯里去,而从来没有注意过一个新的国家是怎样荡涤着一切污泥浊水,是怎样进行着改天换地气壮山河的伟大的建设?是谁在引导你们专门往这些犄角旮旯里去?——你们好好想过这些没有?

   列宁同志早就说过:

   “我们让资产阶级们去发疯吧!让那些无价值的灵魂去哭泣吧!”

   毛主席也说:

   “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吧,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每次我在课堂上讲到新中国建国前三十年的一些基本的建设成就的时候,很多同学似乎从来没有听说过——同学们想一想,你们就在这样对历史的基本面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去看一些真假不明的什么“夹边沟”啊、迫害知识分子啊之类的“哭丧文学”、“哭坟史学”,结果会是怎样?是不是就会感觉新中国是一团漆黑?

   当然,事实是会教育人的,大部分同学最终是会对新中国历史有一个正确认识的,而每一个能够形成正确认识的人,多多少少也总要走一些弯路,经历一些迷惘与困惑,这并不奇怪。但这总还是需要同学们自己自觉地拓展视野,加深认识,去鉴别、比较、分析,尤其是网上甚至学术界教育界舆论界的某些“圈子”盛行那种“翻案史学”、“哭坟史学”,追捧那些“有良心的历史发明家”的时候。

   国家、学校、老师再怎么引导,也代替不了同学们自己的思考——就我自己而言,我也不愿意同学们这么小年纪就老是去思考一些这样复杂沉重的问题,但现在的情况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有些人就在把“夹边沟”这样的东西推荐给小小年纪的同学们,就想利用大家的单纯、善良、同情心和缺少阅历,激起大家对党和国家的反感乃至绝望、仇视。这斗争就摆在面前,咱们是想躲也躲不掉了。那好,大家就去多读一些可靠的历史书,把新中国的历史弄个明白。”

   该同学:“我是在评论中看到一些讨论,然后去问了一下那位大学生,他有告诉我说这是些黑暗的事情,也有说应该正确看待吧。我是抱着各方面接触一点应该不会错的态度才去看的。”

   我:“你是各方面都接触了吗?还是觉得只有接触这些“哭丧”、“哭坟”的东西才是“各方面都接触”?”

   L老师(兄弟院校思政专业教师,女):“七八年前,网上也非常流行夹边沟这种文字,经常都可以看到借夹边沟指桑骂槐,就象隔段时间就抬出张灵甫来美化国民党一样高频率出现。可以说70、80后两代人,甚至还可以说60后三代人,都是在遍地所谓的“野史”和谣言乱飞的环境中长大或改变信仰的。我上中学后,就开始一边读《人民文学》、《十月》、《钟山》之类的官方文学,一边读果粉类学术型传记和野史了。那时好崇拜宋美龄啊!少年时读的书,总是印象尤为深刻,记忆绵长永久。

  先读正史,有了这个基本常识,之后再读到其它不同的或正相反的东西时,才会慢慢有自己的思考和形成辨别力。”

   Y网友:“我们有些人,甚至党政机关的有些人,是自己要着急投靠美国......就怕美国欧洲台湾说我们赤化。我从六岁认字看到十二岁家里一摞摞的纯文学刊物,以给共产党造谣为他们的正事——都是国家重点办的刊物;反倒是那些乱七八糟的小杂志(画外音:还有连环画之类),都在写改革开放后抓台湾特务(画外音:这样倒显得看骂共产党的东西才高明,才有“品位”,才是“纯文学”,而看写抓台湾特务的故事倒是“俗”、“低级趣味”了,所以大家如果要显得自己“不俗”、“高级”,就都去看“夹边沟”呗!)。

   那时有些党办的国家级刊物通通都在奋力抹黑共产党,到后来写顺了,连改革开放后的刑事犯也写成被迫害的好人,把邓小平时代的监狱也渲染的惨无人道。我看过几期《儿童文学》,写的故事通通都是孩子他爸被警察抓走的惨状,说孩子去看他爸,他爸带着铁镣子40斤进行劳改。控诉文革十年,锻炼出来一批作协专业作家,除了拼命骂党政机关外不会干别的要是写党政机关如何残忍,那是绝对一等一高手。 

  这帮作家写烂了文革,那可不得往前发展,向后发展:向前就是夹边沟,向后就是拇指扣之类——莫言写那个短篇,男孩被警察用拇指铐铐在野地里,最后结果好像被饿死了,不也得奖了!据说展现男孩的绝望特别好!

  很多作家,都是看见索尔仁尼琴被西方吹捧,为了也拿个诺奖,所以故意写类似题材,好当世界级大作家。最典型的就是方方了,一个省作协主席,专门写女人都市情感题材的现实主义作家,为了文学史留个“响亮”名声,就去写《软埋》,污蔑土地改革。杨显惠更是典型,他本来是无名小卒,完全是为了搏名出位才写夹边沟,否则他一辈子都没人知道。在这帮作家眼里,出位比什么都重要,写一百个空镜子,也不如写个软埋长久。(画外音:所以哪里会有什么“反毛拥邓”、“反毛泽东时代,拥护改革开放”的人呢?人家反毛,就是要把共产党连根拔的)

    该同学:“我不能承认我各方面都接触了,一开始是好奇心激发,正如你说***不能看的道理,一般标题党或者某些也通过这种方法来吸引人的注意力的。

   我记得就寒假,我在新华书店科普栏读了一本书,好像是什么不能说的秘密,一开始聊时间穿梭还稍微可行,到后来直接谈水晶头骨这类神学?对于我们来说,是已经对科学有了一定了解,所以不会被带偏!而容易偏信或者不知的人就容易掉进坑,并且认为其读的是正确的。

   就上面的例子,与我所经历的应该差不多道理吧。我对中国历史了解实在特别少,大部分都是老师的见解和历史书昂,我自己有去试过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不过没大看懂,一开始直接讲朝代的一些经济政治方面了呢。或许我缺一个逐步了解的过程……

   如果可以,对历史方面要进行了解,有推荐的书籍吗?”

  我:“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金冲及的中国现近代史(好像是五卷)。”

  该同学:“现在00后,也不容易啊,网上各种信息乱窜。好的一方面大概是能看到各种观点争来争去,所谓越争越明吧。那么谢谢推荐,我先去看看图书馆有没有。”

  L老师:“嗯,漏掉的90后也不容易,他们会看时政历史时,正是网络普及的年代,他们从少年到青年的年龄带,是网络最八卦、最色情、最传谣、最抹黑的一段时期。”

  我:“但我推荐的这些书没有什么耸人听闻的东西,就是朴素厚重一路写来,你读了也无法向那些“小资”去炫耀,可能有人还会笑话你“老土”、“看这些官方史书,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正如昨天L老师说,她的一位朋友看毛泽东传记还只敢偷偷地看,朋友来看,她只好一下子趴在书上,因为怕人家笑话她“土”——只有真正愿意理解历史的人才会感到它们引人入胜。”

  该同学:“包括学术类的书也是吧,常被人说无聊,例如之前读的《对伪心理学说不》《费马大定理》(虽然还没看完),这些书很难找到共同聊天的人。”

  Y网友:“相对来说,古代史看白寿彝的中国通史比较好,因为它有比较多的史论观点罗列@过去与将来 就是这部书比较长,我看了古代史部分用了一年。它也有近代史部分,也很经典。如果有兴趣,你可以读一读专门的史学史。”

  以上就是这次对话的全部记录。

 从这次的对话经过以及我们群的整个运行状况来看,有几点经验教训可以总结:

 1.在网上对学生开展思政工作,老师自己必须有坚定的立场和热忱的态度;

 2.在QQ群里,要吸收多方力量参与(本校老师、外校老师、退休老同志、各行各业有实际阅历的网友)对学生的教育,这样才能多角度说明问题——但是这些“多方力量”,立场应该统一;

 3.最好要有比较成系统的文章作为依托,而不只是你一言我一语——像我在自己的群里会分享我在自己空间和在观网发表的文章(也包括其它同志的好文章),学生纵然不能全读,也会受到影响,而且这比零散的对话影响力要长久;

 4.对话的主题一定要集中——网群对话很容易变成散漫的聊天,主题被冲得无影无踪了,要克服这一点,群里每一次讨论和对话,必须要有一个人物来掌控方向,保证对话的参与者都是在围绕一个问题谈深谈透。我们群里的很多对话可以直接整理成文章(在观网就发表过几篇),就是因为我们做到了这一点;

 5.要吸收学生参加群的管理团队:任群管的学生不一定是发言最多的,但必须是立场坚定,并且有热情来工作的。我们群曾经有一次混进过一些立场相当反动的人,不但胡搅蛮缠,而且还谩骂我们这些老师,有一个还威胁说:“要封你们群很容易,我认识谁谁谁......”一名学生群管在老师并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很自觉地对这些人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他们都是来自同一个什么“思想精英”群,而且有可能与一位被我们开除掉的群员有关。她将调查结果告知我们,于是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反击,有几个人见势不妙就自动退出了,那位自称手眼通天的人物也不见了。我们群能够保持比较好的氛围,与学生群管们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6.同时,这些事件也告诉我们:网上的意识形态斗争,哪怕发生在一个小小的群里,也是很尖锐复杂的。网络黑色地带的那些势力,撒泼骂街耍流氓,什么招都能使出来,对他们必须高度警惕,而不能有丝毫的幼稚和麻痹。而对付他们的关键,是要团结。有些学生(我们学校主要是女生)没有社会经验,对网上那些反动分子无所不用其极的语言暴力很害怕,这就必须形成强有力的组织给学生们以支持,而这一点我们做得还很不够,而且我有时耐心不够;

 7.但是,网络的舆论斗争一定要有有理有节。这个“节制”一是如鲁迅先生说的“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作为掌握真理的一方,不应该污言秽语地与对方对骂;二是不能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对错误言论揭露其本质即可,切不要什么细枝末节都去抬杠,那样看似“针锋相对,寸土不让”,其实毫无重点,毫无力度,而且让大多数人看了感到厌烦——以前我们群发生过于冗长而无中心的争执时,虽然参与者感到自己“很有原则性”、“很犀利”,但一些同学会选择退群,因为看不出他们为什么老是争个不停,很烦;

 8.群的核心理念是教育,要让学生学到东西(当然教学相长,老师事实上也会学到东西),否则就是浪费时间,还不如解散。像今天的对话,并不仅仅是告诉学生哪些书不好或不能老是看,还必须告诉她们哪些书是好的,是大家应该看,或者应该首先看的,而且也要让她们从我们的回忆和分析中,了解为什么历史虚无主义在一段时间内会那么盛行。这样学生就长了知识,也长了见识。这种教育为本的理念,是必须贯穿在我们办的群的全部活动中的。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