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山林绿化如何实现「生物多样性」?

  还有不到半个月,就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联合国大会于二零零零年十二月二十日,通过第55/201号决议,宣布每年五月二十二日为「生物多样性国际日」,以增加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指定这一天为国际日是以此庆祝一九九二年五月二十二日内罗毕会议最后通过的决议《生物多样性公约》协议文本。针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前所未有的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状况,《生物多样性公约》各缔约方承诺到二零一零年在全球、区域和国家层次上大幅降低如今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以此为减轻贫困并造福于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作出贡献。为此,联合国环境署指定各缔约方在每年的五月二十日,举办「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活动。一九九二年,我国成为世界上首先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六个国家之一,已经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并制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政府还宣布,将该公约延伸至澳门特区适用。

  就在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前夕,有本澳的环保人士指出,市政署由二零一八年起逐步开展各项山林修复计划,以求尽快恢复因遭受「天鸽」、「山竹」以及「海高斯」等超强台风吹袭而严重受损的山林,至今计划已进行到第六期。该计划是采用内地增加岛屿、荒郊绿色面积的模式,即将土地上所有植物全部铲走,然后重新栽种一些当局认为合适的树苗,容易导致山体下的原生生态系统则被「完全」摧毁,将令大自然「好伤」。内地这种育林方式,绿化效果快,惟与其他国家复育模式不同。由于内地整体土地面积大,该方法对其生态多样性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本澳山体细小,原本物种多样性已相对低,一旦被毁则未必能完全复原。「我们明白路环的确需要复育,但以这种方式,弊大于利。」

  对此批评,笔者承认自己没有进行实地调查,因而没有发言权。但环保人士对维持路环山头生态多样性的诉求,是符合在澳门特区生效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协议的精神的。不过,若要恢复路环山头的绿化原貌,则要看是将「原貌」的时间点标定在何处。而从路环以至澳门半岛的松山等山头的绿化历史来看,无论是哪个时段的「原貌」,都未必能够完全适合当今的环境需要。

  实际上,路环山头(其实还包括市区的松山)的绿化史,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初始阶段,此前无论是路环的山头,还是东望洋山,基本上是光秃秃的一片,没有绿化可言。这个时段的「原貌」,相信并非是所有澳门居民所愿。

  一八八三年至一八八六年在位的澳葡总督罗沙,开始在路环和东望洋山种植马尾松,因而东望洋山又名松山,还曾被称为「万松山」。在当时,市民上山运动时,会闻到浓郁的松脂味,心旷神怡。如果能够恢复到此时段的「原貌」,可能是符合澳门市民的最大公约数,而且也能让「松山」之名名副其实。

  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种叫做「松材线虫」的害虫感染澳门的松树,造成大量松树枯萎死亡。而根据植物学家的观察研究,这种虫害是松树的「癌症」,根本无法医治,更不可能预防。因此,要想恢复到路环山头百顷松涛呼啸,东望洋山「万松」迎客的「原貌」,也不可能。

  「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虫害。它是通过松墨天牛等媒介昆虫传播于松树体内,从而引发松树病害。被松材线虫感染后的松树,针叶黄褐色或红褐色,萎蔫下垂,树脂分泌停止,树干可观察到天牛侵入孔或产卵痕迹,病树整株干枯死亡,最终腐烂。线虫能在六个月内使松树死亡,是使松林大片被毁的重要害虫。

  松材线虫病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日本、韩国等国均有发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侵袭中国香港,几乎毁灭了香港分布广泛的马尾松林。与此同时侵袭澳门,也使得路环山头和松山的松树大片遭殃。一九八二年在南京中山陵首次被发现,随后相继在安徽、山东、浙江、广东等地形成几个疾病中心,并向四周扩散,使这些省的局部地区发生并流行成灾,导致大批松树枯死。我国的台湾地区由于不愿使用DDT作传染性的防治,因而一九八五年左右台湾松树林即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中国大陆使用DDT治理,却也形成另一种环境的严重污染。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松材线虫病向北扩张,导致东北亚和欧洲针叶树大面积死亡。

  由于松线虫的毁灭性危害,该虫已被为对内、对外的重要检疫对象。现在,内地有多个省份以至县域,都分别制定防治松材线虫病的地方法例或计划,可见其危害性的严重。

  笔者及所服务的报社,是最早及独家报导路环山头受到病虫害的侵蚀的。而且,也是独家报导,在澳门路环四庙慈善会负责人的引介下,澳门农林厅邀请广东省林业厅的专家来澳进行调查,得出结论,并制定了重新绿化路环山头的计划。鉴于这种病虫害是植物界的「癌症」,无法抢救松树,只有改种能够抵御这种病虫害的阔叶树种如台湾相思等,并以「梅花间竹」方式将各种树种隔开,才能遏制病虫害的蔓延。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五年间,广东省林业厅的林业工人和技术员在路环重新造林面积达一百七十八公顷,栽种树木逾二十三万株,共十六个品种。这样,才遏止了这场病虫害。这种方式也延引到澳门半岛的松山。此是澳门与内地交流合作的最早事例。

  如果说,是恢复到此时的「原貌」,也还不错。实际上环保人士所指的「原貌」,可能也就是这个时段的原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上世纪八十内地初的这个重新造林计划,也逐渐暴露了其不足之处。首先是整个计划带有当时的「时代特征」,比较粗放;其次是就像邓小平形容对外开放是「打开窗户,新鲜空气进来了,苍蝇也飞进来了」那样,由于是各种树苗间混杂交错种植,不便于工作人员进行维护打理,因而杂草丛生,微甘菊等有害植物疯狂生长,威胁绿化树木的生存;再次是当时为了「压住」松材线虫病害,并根据路环山头的土壤及降水等特点,主要是种植台湾相思树。而台湾相思的树龄较短,平均寿命约五十年左右,亦有植物学的教科书指台湾相思种植约二十至三十年时,便有可能突然老化,并易遭真菌入侵,健康状况在短时间内急速恶化,甚至出现倒塌的情况。因而路环山头在四十年前种植的台湾相思,现在已经步入老年期,健康和结构状况日渐恶化,更容易受到病害、风害或其他因素影响而死亡。这可能就是其无法抗御「天鸽」等台风袭击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恢复这个「原貌」,也不切合实际。

  当然,市政署现在推动的计划,是否最科学最合理,可以讨论。但诉求恢复「原貌」,则显然是不够「与时俱进」了。不过,提出「多样性」的诉求,却是符合最大公约数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