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28)袁董新政

【前言:这个“袁董新政”是我提出的历史名词,用来描述在本年(189年)九月至十月间,刘协登基之后,袁隗与董卓掌控的汉廷,大量提拔名士为官的历史事件。

我个人以为“董卓专权”当以十月为苗头,十一月登上相国之位为开始。而非史书及演义中所概括的那样:董卓进京后就开始专权。】

宦官集团被清除,何氏家族也退出了政治舞台,东汉政府的政治大清洗到此为止,后面就是士人集团享受胜利成果的时候了。

九月十二日,在董卓与袁隗的运作下,遥封远在幽州的幽州牧兼太尉刘虞为大司马(上公之位),董卓由司空改任太尉,兼领前将军,加节,赐斧钺、虎贲,更封郿侯。

范书《董卓传》:(董)卓迁太尉,领前将军事,加节,传斧钺、虎贲,更封郿侯。——董卓原为斄乡侯,此时升为郿侯,郿县属司隶右扶风。

十三日,太中大夫杨彪任司空。

500

杨彪

二十一日,豫州牧黄琬被征入朝任司徒【可推黄琬当与杨彪同为十三日下任命诏书,二十一日黄琬方至雒阳。】。

自此,东汉政府最高权力机构有两个上公:太傅袁隗+大司马刘虞;三公齐备:司徒黄琬,司空杨彪,太尉董卓。明眼人也能看出,其实就是袁隗+董卓二人的天下,刘虞远在幽州,杨彪和黄琬是后辈,名望还不够格。

众所周知,董卓在洛阳没有政治基础,没有死党故吏,没有政治联盟,而董卓知道这点不足,于是灵活运用“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先进攀亲理论证明自己是刘宏的母亲——前董太皇太后的族人。如此,董卓成了“外戚”,顺便将董承(董太皇太后之侄)纳为部下,以示亲近。

约在九月底,朝廷三公齐备。此时,董卓又自导自演了一场政治秀,当然这场秀满足了士人集团近二十年来的期盼。

董卓联合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一同携带鈇锧到朝堂上书,要求为建宁元年(168年)九月政变时被政治定性(诬陷)为叛贼的陈蕃、窦武以及次年(169年)在“第二次党锢”中被捕遇害的众多党人平反。刘协(袁隗)准奏,恢复陈蕃等人的爵位,并提拔他们的子孙为官。

范书《董卓传》:(董)卓乃与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俱带鈇锧诣阙上书,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以从人望。于是悉复蕃等爵位,擢用子孙。——以黄琬9月21日到任司徒,此事可推为9月22-30日间。

陈蕃之子陈逸,提拔为官,后任鲁国相。

窦武之孙窦辅,至本年满二十二岁,与当年拯救他的义父胡腾居住在荆州零陵郡,大概在本年,被桂阳郡举为孝廉。

这场政治秀结束后,约在十月初,朝廷开始征辟名士入朝为官,给有功之臣加官进爵——士人集团终于等到了分享胜利果实的时候了。

史书说此时的任命官员,大都是周珌、伍琼、郑泰、何颙等人“共说”董卓,说的好像董卓掌了尚书台,能全权任命官员似的。董卓在先后担任司空、太尉之时,也只得到“鈇钺、虎贲”等额外赏赐,并未有明确说“董卓录尚书事”的记载。

再者,董卓任司空,下辖尚书台,或能解释的过去,而在九月十二日,董卓改任太尉,则无法染指尚书台,何况袁隗以太傅上公之位,董卓仍难造次,以此推测,袁隗掌控尚书台的权力还在。

我们来看蔡邕在十月份写的《表相国章》中提到的六名官员:

太傅(袁)隗,以旧典入录机密事;尚书令(马)日磾,先辈旧齿,德更上公;(尚书)仆射(王)允、故司隶校尉、河南尹,尚书张熹,已历九列;鲁旭侍中,牧守宣藩。剖符数郡。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董卓即将登上相国之时,至少袁隗在名义上还是排在群臣之首,并有“录机密事”的权力,也就是掌控尚书台的权力。而此时尚书令为马日磾,王允为尚书仆射【王允后来成为董卓心腹,马日磾则肯定不是董卓的人。】。

范书《王允传》:献帝即位,(王允)拜太仆,再迁守尚书令。由这个“再”字可知王允“守尚书令”是在“拜太仆”之后。十月时,王允尚为尚书仆射,且尚书令为马日磾,则王允“守尚书令”定在此之后。

范书《献帝纪》载初平元年(190年)二月,“太仆王允为司徒”,则又说明王允“守尚书令”时,又曾复职太仆。

综合看来,在九月至十月这个时间段,所有朝廷官职的任命应是袁隗+董卓二人决定的。

至少在十月初,董卓还未达到越权、专政的程度;“董卓权力反超袁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后面会做详细分析。

士人封官

我们来看这段时期(九月至次年二月)官员任命名单:

征辟名士

蔡邕:平民→(九月)祭酒→侍御史→治书御史→(十月)尚书。

范书《蔡邕传》说蔡邕为“祭酒”,可能为“博士祭酒”或“侍中祭酒”。以陈志《董卓传》裴注引《献帝纪》提及“侍中蔡邕”,可推为“侍中祭酒”。

蔡邕入朝后,其名望给董卓增光不少,董卓也多次提拔他。初平元年(190年)后,蔡邕逐渐成为董卓心腹,董卓也多有听从他的建议。

荀爽:平民→(十月)平原相(未到任)→(闰十二月)光禄勋→司空。

范书《荀爽传》:(光禄勋荀爽)视事三日,进拜司空。(荀)爽自被征命及登台司,九十五日。以范书《献帝纪》载荀爽于“十二月戊戌”任司徒,然本年十二月无“戊戌日”,又有闰十二月戊戌日为27日,以此反推可知:荀爽于10月16日出任平原相,闰12月24日任光禄勋,27日任司空。

荀爽在当时士人集团中的名望可谓泰斗,他仅用了三个月(95天)时间就完成了“平民到三公”的升官神话。

陈纪:平民→(约十月)五官中郎将→侍中→(次年二月)平原相。


​陈纪为颍川名士陈寔之子,陈寔于中平四年(187年)逝世,于是陈纪成为了家族中的领头人,同样,董卓对他也是毕恭毕敬。

韩融:平民→大鸿胪(次年六月在任)。

韩融也是颍川名士,辈分与荀爽、陈寔齐平,名望次于二者,也许正是这个缘故,他的官职止步于九卿。另外范书中他的本传只有寥寥几句,非常可惜,二从其他史料上记载关于他的事迹来看,他在献帝东归时出了不少力的。

张玄:平民→侍御史(中途病逝)。

张玄就是我在《何进篇》中提到的那位建议张温发动政变清除宦官的名士。此时宦官已经被清扫一空,张玄这才接受任命,可惜年老体弱,中途病逝。

当然,还是有不搭理董卓的名士,例如申屠蟠,之前何进等人多次请他出山,他都没搭理,最终以平民的身份逝世,在后世人眼中,他算是保住了“名节”。

还有许劭,就是在党锢时期在豫州汝南郡以“月旦评”名满天下的名士。范书《许劭传》是说许劭拒绝了杨彪的征辟,并非不给董卓面子。

依我看来,许劭之所以拒绝任命,很可能是看到关系不好的从兄许靖在朝廷混的很好(许靖时任尚书郎),怕入朝受辱(许劭在汝南郡政府当功曹时,就曾排挤打击许靖)。

陈志《许靖传》:(许靖)少与从弟(许)劭俱知名,并有人伦臧否之称,而私情不协。劭为郡功曹,排摈靖不得齿叙,以马磨自给。

上述七人,除了韩融没有明确指明是董卓征辟,申屠蟠和许劭拒绝之外,其他四人都是董卓提拔,而且都有“不得已”+“被迫”才上任的记载。

我个人以为:因为董卓在历史上被定性为乱臣贼子,所以范晔写这些应董卓之命的名士本传都需为其避讳,附以“被迫”之事,稍除委身损名之失。

我的理由如下:

① 董卓威胁蔡邕之事,仅见范书。

② 此时董卓以礼贤下士之姿,胁以“灭族”之语,岂非失礼?

③ 申屠蟠和许劭均未应命,也未见有灭族之祸。

因此,董卓胁迫之语应多为范晔捏造。

另外,汉末大儒还有郑玄,初平元年(190年),长安朝廷举荐其为赵国相,但因为战乱,任命书并未抵达,后来郑玄为了躲避黄巾军,入徐州避难。

出任地方官员

由周毖、伍琼等人组成的官员任命团队,大量安排名士入驻地方为官,后来这些人大多参与反董联军,也为他俩被董卓杀害埋下了祸根。

① 韩馥:尚书→冀州牧。

范书《董卓传》、陈志《许靖传》、《袁纪·卷25》三处均载为“尚书”,陈志《武帝纪》裴注引《英雄记》独载:“(韩馥)为御史中丞,董卓举为冀州牧。”陈志《武帝纪》、《许靖传》、《荀彧传》、《袁绍传》、范书《袁绍传》、《荀彧传》、陈志《武帝纪》裴注引《英雄记》共七处作“冀州牧”。范书《董卓传》、《刘虞传》、《袁纪·卷26》共三处作“冀州刺史”。按史料从众,韩馥当以“尚书”拜“冀州牧”,通鉴亦同。

② 朱儁:城门校尉→(九月)河南尹。

③ 刘岱:侍中→兖州刺史。

朱儁、刘岱在灵帝时期,就有名望,此时出任要职,也不足为奇。

④ 孔伷:平民→豫州刺史。

⑤ 张谘:平民→南阳郡太守。

孔伷、张谘这两人在史书上并未标明官职,按史文惯例,可以理解为以平民之身拜官。孔伷有“清谈高论,嘘枯吹生”之名,张谘在《英雄记》(陈志《孙坚传》裴注引)中被评价为“亦知名”,可见孔、张二人亦以名望登显位。

⑥ 服虔:尚书侍郎→高平令→(约十月)九江郡太守。

⑦ 荀彧:守宫令→亢父县令。

颜师古《汉书注·叙例》:服虔字子慎,荥阳人,后汉尚书侍郎,高平令,九江太守。

范书《荀彧传》:永汉元年(189年),(荀彧)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亢父县属兖州任城国。

服虔和荀彧都是先到任,后就弃官跑路的人。服虔投奔徐州陶谦,后病逝;荀彧则举家迁往冀州,投奔韩馥。

刘表及孔融出任地方官,应晚于本批任命官员,考据见《乱世卷·群雄篇》。

升迁或封赏

王允:河南尹→(九月)太仆→(十月)尚书仆射→(约十一月)太仆+尚书令。

因袁绍、卢植、曹操逃亡,故无封赏。

500

史书载,董卓又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采纳周毖、伍琼等人的再三建议,任命逃亡在冀州的袁绍为勃海郡太守(就地封官),封邟乡侯(此事推为十一月后)。

这个乡侯名义上是嘉奖袁绍在政变之时功劳,但是袁绍丝毫不卖帐,得了勃海郡印绶之后,仍自称兼任司隶校尉(因为有印绶在手),而董卓只能作冷处理,也不再任命新的司隶校尉。

此外,董卓还向弃官而走的原大将军府官员鲍信和王匡伸出橄榄枝,任命鲍信担任济北相(以其弃官逃亡至领济北相起兵可推知),王匡起家拜河内郡太守。

陈志《武帝纪》裴注引《英雄记》:会(何)进败,(王)匡还州里。起家,拜河内太守。

鲍信自然是领官印不领情,继续招兵买马,策划反董;王匡赴任后,任命本地世族韩浩为从事,后来也加入反董联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