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开后诞生的第一个冰激凌民族品牌“新大陆”是如何陨落的?(08)
新大陆食品联合公司在1996年为大家办了“三险(养老、医疗、失业)”,而且是从1993年10月开始补,算是对骨干们多年在社会上拼搏的一个安慰。还是按照1500元/月——当时比较高的标准上的养老金。
自然,做为总经理——王猛,也发财不小。在机场路附近的一所高档住宅小区,花了200万买了一套2层别墅。与王大东为邻。王大东,就是将麦当劳,罗杰斯炸鸡,凯菲冰激凌等等美国食品引进大陆来的中介商。
1996年,夏季刚过,新大陆就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原因:管理不善,销售环节中产品和销售款流失严重……例如,在东城区南小街租用的一个冷库出故障,3天后才发现,库存的十几吨冰激凌全部报废。现在想起来,最大可能是为了掩盖监守自盗造成的亏损窟窿,制造了一次人为停电事故,让库存产品全部报废。至于蛋品厂的冷库,每个季度都会出现几百箱的冰激凌报损。
1997年的春天,王猛安排了一次打麻将。其实王猛自己不会打麻将,只是在旁边看着。故意在牌桌上输给丰台工商银行分行主管新大陆贷款的工作人员2万多元。接下来,公司与银行办理了3000万贷款的利息挂帐手续,也就是说,以后这3000万元的贷款,不用按照7%的利率还利息了,每年为公司节省利息支出210万。
现在的冰激凌,除了“八喜”“哈根达斯”等少数品牌能够保证内在品质,其余的国产品牌和和路雪、雀巢的中低档品种,大部分以各种替代品为主了。如:用糊精、淀粉代替部分奶粉;用甜糖菊、阿巴斯糖甜等等代替糖;用棕榈油代替黄油……故,实在想吃冰激凌,建议选择“八喜”、“哈根达斯”等高档品种。起码冰激凌原料是货真价实的奶油、牛奶、白糖……即使有些香兰素、色素等添加剂,也是国外通用的成分和含量。
此新大陆食品公司非彼新大陆了。1995年。弄来个台湾人当二厂经理。没有用,企业仍然走向破败。1999年,留在联合公司的几个新大陆元老(像王猛,杨铁军……)将“新大陆”的商标以200万的价格卖给了北京商业集团。然后拿钱走人。
从1999年开始,北京地区在冰激凌行业实施的“国有民营”改革,彻底失败!
有形的损失:民营新大陆带来的800万现金,只收回了200万;联合公司在银行形成了不良贷款超过4000万。无形的损失:新大陆开拓的北京冰激凌市场,被和路雪、雀巢等外资占据了60%以上的份额;蒙牛、伊利、美登高、新大陆等国内厂家的份额不足30%;还要一部分是麦当劳、肯德基等散装冰激凌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