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运营1000多天,科幻电影中的自动驾驶汽车已照进现实?
看书、睡觉、玩游戏……
按摩、听歌、看电影……
人类或许很快可以告别通勤、塞车、停车的噩梦了!
因为自动驾驶汽车普及或许比想像中来得更快。
4月13日,滴滴宣布将在2025年,首款量产车型接入滴滴共享出行网络,实现全天候、规模化的混合派单。这意味着滴滴的自动驾驶商业化服务落地,有了明确时间表。
2012年,滴滴创立之初,整个出行行业是一个崭新的市场,而十年后,整个行业已经呈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进入了手机一键叫车的“新”时代,其中涌现出无数新型商业模式,同时也伴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应用,自动驾驶技术的进步和改革。
自动驾驶技术是未来出行的趋势,商业公司推动了这种趋势的发展与落地,同时也将创新技术转变为商业机遇,其中,滴滴自动驾驶业务起步于2016年,其有着鲜明的优势,那就是其累计的用户数据和人类司机储备。
在自动驾驶网约车领域,商业公司面临的两个难题如下:
第一,是所谓的“长尾技术难题”。相比于物流、港口等特定场景的自动驾驶,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面对的场景要复杂许多,尤其在城市道路,大量的突发情况和corner case时时刻刻考验着自动驾驶的可靠性,测试运营过程中,众多公司都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让技术研发陷入困境。
第二是商业化落地迟缓,这个问题与技术难点一体两面。对于整个自动驾驶行业而言,技术安全性是上佳的前提,没有确保安全性,Robotaxi 商业化落地基本上还都停留在小范围内的测试性运营,无法实现大规模落地。
而从乘客角度,自动驾驶的评价标准是安全,舒适,通行效率,适用场景,其中,安全和舒适是最重要的。
在滴滴出行开放日活动中,滴滴出行CTO兼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阐述了他的认知,混合派单的共享出行网络是自动驾驶技术走进人们生活的最佳路径。滴滴自动驾驶的COO孟醒透露,目前滴滴自动驾驶已连续安全运营1020天,没有出现过任何主责安全事故。
为了解决城市扩张和多变的道路状况带来的挑战,滴滴自动驾驶开发了“城市泛化引擎”,该引擎通过一系列前沿技术方法让自动驾驶车辆更好地适应复杂城市场景,有针对性地优化感知、预测、规划决策等技术模块,增加鲁棒性和可泛化性。
目前,滴滴自动驾驶已在上海嘉定和广州花都部分地区提供运营服务,App和小程序上都可以使用滴滴的自动驾驶服务。作为网约车服务的补充,送驾里程、送驾时长、每小时单量等效率指标都在持续向网约车趋近。
在城市,滴滴自动驾驶面临更多的交通流量、更多的交互、更多的长尾场景。针对这些挑战,滴滴自动驾驶比较了送驾时长和送驾距离等指标,以达到网约车水平视为最佳的目标。
滴滴自动驾驶为了提升自身的感知和预测能力,还推出感知大模型,一次性把所有通路的感知结果一次性输出,以降低延迟并提升精准度。其次是使用Transformer等预训练模型,将所有的交通参与者的交互都考虑在内,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另外,滴滴自动驾驶在处理长尾场景时也有所创新,分为两类:可以归类的场景和无法归类的场景。
对于可以归类的场景,滴滴自动驾驶挖掘数据并提取适用于这些场景的模块,以提高精准度。对于无法归类的场景,如塑料袋等,引入占据空间网络,准确判断行为轨迹,并规避交互,作为兜底方案。这些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提高了自动驾驶处理城市场景的精准度和效率。
目前,滴滴自动驾驶送驾时长和送驾距离,已经达到网约车的1.19倍和1.17倍。
1899年,法国巴黎举办了第一个国际机械与交通展览会,也称为“巴黎万国博览会”,为庆祝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展示了当时世界各地的机械、交通工具、电气设备、建筑和艺术品等。
在这个展览会上,许多重要的新技术和发明都首次亮相,比如电影、远程通信、汽车和摩托车等。
当时的法国艺术家让-马克·科特(Jean-Marc Côté)创作了一系列“2000年的世界”(En L'An 2000)的插画,这些插画用漫画展示了艺术家对 2000 年的想象和预测,例如一幅画显示了一种可以在空中、地下和水下行驶的车辆,叫做“万能汽车”(L'Automobile Universelle)。
当时,网约车和无人驾驶都没出现在人类的想象中,120年又过去了,在今天这个十字路口,我们还能期待什么样的服务,期待什么样的出行?
为了回应这些问题,滴滴自动驾驶发布了首个自动驾驶自动运维中心,以及首款未来服务概念车DiDi Neuron。
自动驾驶自动运维中心“慧桔港”位于上海嘉定,是一个集成了车辆检测、清洁、充电、调度等功能的智能站点,实现对自动驾驶车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该中心可以根据车辆的状态和需求,自动安排最优化的运维流程,机器人还可智能化地对车辆进行冲洗、充电、检测、停放等,全流程自动化率已达90%,有效提高车辆的利用率和安全性。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24小时用车,也不用担心车内不干净整洁了。
而另一个发布是DiDi Neuron,这是一款专为自动驾驶服务设计的概念车,看起来个头中等,但去除司机座位后,增加了50%的乘客空间,并配备了巨型交互系统和内置机械臂,提供多种额外服务,如搬运行李、送水、叫醒等。该车还采用了无线充电技术,可以实现无人值守的充电过程。
另外,滴滴还发布了国内首个2K图像级高精度激光雷达“北耀beta版”,以及首个量产化的三域融合计算平台“Orca虎鲸”。这些技术和产品都将进一步提升滴滴自动驾驶的性能和效率。
此外,滴滴还推出了一个名为Kargobot的自动驾驶卡车业务,研发了混合无人化解决方案HDS(Hybrid Driverless Solution),目前KargoBot拥有超过100台自动驾驶卡车,已在天津和内蒙之间开始了常态化的试运营。截至今年3月,KargoBot累计物流收入已经突破了1亿元。
滴滴自动驾驶概念车、货运、Robotaxi
未来,出行服务将变得更加个性化和定制化,为不同的消费者需求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将涵盖点对点出行,个性化需求满足等方面应用,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不同要求和期望。
在自动驾驶汽车的积极引领下,智能调度和优化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减少了用户的等待时间和拥堵程度,这种科技创新带来的是无限的商业价值,是出行领域反馈社会的一大优势。
看完这场发布会,我看到自动驾驶汽车是一个确定的、正向我们快步走来的未来。
无人车进入滴滴网约车网络,除了为出行行业带来挑战和变数外,在普及方面还存在一些重大挑战——无人车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兼容性也需要持续的验证和提升,以适应日益复杂和变化的道路环境。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未来的自动驾驶技术将为出行带来更加舒适、安全、便捷的体验。同时,消费者也需要对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持警觉,我们不仅是旁观者,也需要主动了解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尝试使用服务,了解保险政策,关注安全可靠性等方面的问题。
祝我们迎来一个安全、高效、舒服、不用亲自开车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