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王宝强最伟大的一部电影消失了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王宝强曾对郭德纲讲过一段往事。

第一次主演电影,片酬两千。

戏杀青后,王宝强离开之前打工的工地,拿钱回老家帮家里人还完债,又出发北京闯荡。

回京第一件事,为方便接戏,买了部二手手机。

然而没几天,街上遇见仨混混,掏出水果刀,拳打脚踢要抢手机。王宝强想都没想,随手抄起一根棍,硬是打跑三人。

用王宝强的话来说:

手机,是我的命。

500

Sir提起这件事,并不是要歌颂什么。

相比起名利圈内农民工逆袭影帝的神话,现实中那个折叠的世界,更沉默,也更触目惊心。

短视频里。

《如何坐公交》《如何去医院》这样常识科普类的作品爆火,动辄几十万赞。

“中国还有穷人吗?”有人在评论这么问。

500

△ 这个系列的视频点赞量巨大

新闻中。

天门山事件四个农村青年与这个世界告别前,留给我们的最后一句话是,“你好世界,再见”。

“为什么不努力?”许多人隔着屏幕疑惑。

还有电影。

仍在热映的《不止不休》,将镜头轻轻掠过山西矿难,拍得很短,删得很多,却依然引起那一代新闻人的长久震颤。

“比惨有什么意义?”部分观众不解。

500

二十年前。

一部国产“禁片”曾对这些问题给出过答案。

二十年后,Sir仍不敢忘——

盲井

500

王宝强的两千块片酬,就是从《盲井》挣的,而他也因为元凤鸣这一角色,从工地农民工一夜飞升成国际影帝。

电影本身却没那么好运。

不但从未公映。

甚至豆瓣上,即便有着8.9高分,但如果你没有登录,根本找不到它。

500

电影过去20年,越来越少人提起。

而我们的视野中,那个看不见的角落,也已逐渐模糊。

Sir从前觉得电影之所以被“消失”,是它拍出了人性的恶:

一个人到底多冷血,才可以如此轻易地杀人。

后来才慢慢懂了。

《盲井》真正的伟大,并不在于呈现单纯的恶意。

而是它向人性深处发起的拷问——

一个恶人,为什么选择拯救。

01

不锋利的刀

《盲井》的故事充满烈度。

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杀猪仔”,某偏远地区矿场,三个矿工下到井中作业,中场休息聊天唠家常。

一人“关切”地问另一个:想不想回家?

废话谁不想啊。

于是第三个号称是他哥的人立马接着问:今天就送你回家,你看咋样?

废话,咋回啊,工资都没发呢。

话音未落,一榔头砸了下来——

一锤。

两锤。

三锤……画面全黑。

500

15分钟,三言两语,几下挥动。

一命呜呼。

这就是《盲井》要讲的故事。

矿工唐朝阳(王双宝 饰)和宋金明(李易祥 饰)是一对搭档,他们的赚钱方法是,骗外地农民工认他们当亲戚,带到井下将其杀死,伪造成矿难,拿走抚恤金。

手法取材于真实故事。

电影改编自刘庆邦的小说《神木》,而刘庆邦本人就在河南一个煤矿工作、生活过九年。后来,他调到《中国煤炭报》从事编辑和新闻工作时,煤矿上发生了残忍的“杀猪仔”大案,刘庆邦大受震撼,便以此为素材,创作了《神木》。

500

唐朝阳、宋金明们,便是“杀猪匠”。

有没发现导演呈现杀人的方式——

零渲染,零背景音,也完全不干脆利落。

凶器的钝感,亦代表着这个世界对死亡的麻木。

衡量一条命的价钱像在菜市场讨价还价。

矿长先给下马威:就出两万,不要拉倒。

那可不行。

于是,一人表演痛哭:一百万也买不回我弟的命!

一人从中周旋:他也不容易,起码四万吧?

一来一回,价格终于“友好商定”——三万,最多三万。

500

两人拿到钱后,在旅馆分好赃,将“弟弟”的骨灰随意丢弃在路边,便开始物色下一个待宰的猪仔。

宛如一条流水线。

500

这也并非导演自己发挥。

现实里的“杀猪仔”案,猖獗到几乎成为一个“产业”。

他们分工明确:有的寻找受害人,有的联系作案矿井,有的井口望风,有的动手杀人,有的则冒充被害人家属谈判索赔。——《南方周末》

而《盲井》的故事原型,潘申宝犯罪团伙,在1996年到1998年,光是交代的,一共作案就有27起,杀害了28名矿工,骗取钱财50多万元。

平均一条人命,不足两万。

农民工的警惕性太低?

不如说,走投无路的人太多。

唐朝阳和宋金明只需简单蹲守,下一个猪仔,便很快送上门来。

16岁的懵懂少年元凤鸣(王宝强 饰)。

他在车站门口晃悠等活儿,唐朝阳率先过去向他抛出橄榄枝:我有个煤矿的工作,一个月能挣一千多块,前提是你得假扮成我朋友的侄子。

你看王宝强的反应:

没问具体要做什么,危不危险,为什么要装亲戚。

嘴角一笑,眼睛放光——

真能挣那么多?

500

屠夫从不感到愧疚。

因为“猪仔”永远在路上,源源不绝。

02

不穷的穷人

《盲井》通过展示唐朝阳和宋金明谋划杀害元凤鸣的整个过程,一点一点揭示了人性之恶。

并且追问——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

表面上来看,是贫穷。

电影里有一个情节,俩人杀害一条人命骗到了四万块钱,路过一家录像厅,唐朝阳饶有兴趣地走上前问:“多少钱?”

“五块。”

宋金明立刻捅了捅唐朝阳的胳膊,“走走走,五块钱呢。”

500

得到了四万块的不义之财,连五块都舍不得花?

原来,他们把钱几乎都寄回了老家。

现实的生存困难,和贫富差距带来的刺激,于是激起了一部分心里的人性之恶。

但贫穷一定会引发人性的恶吗?

也不是。

伴随着贫穷,或多或少地,会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失序。

比如为什么不找警察调查呢?

电影给了一个答案。唐宋二人在骗钱时,一直声称要“找公家处理”,但矿长却担心这么做会导致矿场被整顿,那样每天的损失额会更大。

“上面一查,我们都完蛋。”

“拉倒吧,这些货一来,要吃要喝,没十几二十万根本打发不了他们。”

500

500

第一句,所隐含的意思是,这个矿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而第二句,表面上说的是矿长的“人脉”,但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么一个有问题的矿依然大摇大摆地存在的原因。

唐宋二人,正是利用上层的失序为自己牟利。

仅是如此吗?

不,环境的糟糕,也使得他们自己丧失了一切“规矩”。

发现元凤鸣后,唐朝阳毫不犹豫就把他作为下一个待宰的猪仔,宋金明用“规矩”反驳他,他便彻底暴露出自己的真面目——

-老唐,你别跟我急

咱们是大老爷们

做事得讲规矩呀

-啥规矩

-耶,你弄个小孩儿

你在道上还混不混啦

-我管他大人小孩儿呢

能挣钱就中

500

对唐朝阳来说,只要能搞到钱,管他大人小孩,绝不绝后,吃没吃送行饭,这些所谓的规矩、人性、道义全都不重要。

-你说,要是把他弄死了

他家就绝后了

-你操那球心干啥

他家绝不绝后,跟咱俩有啥关系

500

当法律成为摆设,当不公成为寻常,当这个社会陷入失序的状态,人的良心,也就慢慢被遮蔽了。

这一切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社会发展?

人性本恶?

似乎都没说到点子上。

再看《盲井》,Sir注意到了一句振聋发聩的话。

那是三人去见工时,矿主所说的:

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

500

恶的根源,是将人命视为最底层的生产资源。

就不说富士康事件了。

单说每天被我们视而不见的农民工,何尝大部分不被当做一个最基础的生产资源?

500

△ 图源:中国新闻网

杀人的矿工和卖身的妓女是电影里最重要的两个群体。

两者有多次交集。

其中的一次,是两人和妓女闲聊,老板娘问:咋不找小姐呢?

宋金明感叹:

你们这些女的挣钱太容易

把腿一岔开就好几百

我有这一百块钱弄点啥不中

500

太容易吗?不。

他们杀人,丧失的是自己的良心,她们卖身,丢失的是自己的尊严。

而他们都曾本能地想过把丢失的找回来。

影片留了两束光。

一束,是宋金明的良心残存。

宋金明很在意自己的孩子,尤其重视读书学习,拿到钱寄回家打电话也是嘱咐孩子要好好读书。

俺儿的学习怎么样

他考得好不好,你跟他说

他要是考得不好,我回去揍他

500

所以,当他得知元凤鸣是因为没钱读书才不得已出来打工时,杀人的决心不再坚定。

所以,他也像元凤鸣一样,给路边考上了高中却没钱交学费的学生施舍了一点钱。

500

另一束光,则留给了叫小红的妓女。

当元凤鸣在邮局寄钱回家时,遇到了让他成人的妓女小红。

分别时,小红用手轻轻拍了他的肩膀。

两个同样为了生存挣扎的人,在那一刻,却仿佛有一股力量,让他们都找回了一点尊严。

500

然而,这点良心和尊严的微光并不足以照亮深邃黢黑的矿井。

动手的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层层积累的恶意,在时间流逝中变本加厉。

唐朝阳的心狠手辣全面释放。

他先杀了一个过来好心提醒他们小心冒顶的矿工——

谁挡我财路,我就收拾谁

500

再把锤子敲到了同伴的头上——

500

就像主角三人名字的巧思,唐朝阳、宋金明、元凤鸣——唐宋元,再加上片中元凤鸣手中不断出现的历史课本。

暗示:

无论穷的年代,富的年代。

那口吃人的“井”,从来就没有被封上过。

500

△ 元凤鸣在看历史课本

03

不现实的“现实主义”

这口井里,只是恶吗?

不。

片名就说了,《盲井》。

韩非子说,目不辨黑白之色谓之盲。

这里的黑白,表面上当然是指颜色,但更重要的是指人性道德上的两极选择。

这种“盲”,表面上看来源于贫穷。

但真正诱发病因的根本是,在公共语境里穷人的命,他们的生存价值是不是跌破到泥淖里,被掩埋、被污染,以至于丧失了与主流人群对等的权利与尊严。

另一方面。

导演也阐释过“盲”的含义:“视而不见谓之盲”。

李杨看来,“盲”是现实主义电影必须存在的原因——你不是看不见,山在、井在、道在,你只是视而不见。

既然如此。

那么,就用电影,把这些盲区拍出来,让大家不得不正视它们。

即使为此深陷危险:

为拍摄该片,我走访了几乎半个中国的许多煤矿。有一次我刚拍了几张照片,就被煤矿主和几个保安围住。当时我很紧张,因为他们都佩了枪,想把我带走。

……

或许,正是因为我自己的生命都遭到了威胁,我才决定一定要拍完这部电影,把真实告诉大家。虽然这可能会使我面临更大的危险,但我的良心令我坚持了下来。

 

——柏林电影节参赛影片官方资料,翻译李如一

可结果呢?

这么做并没有得到大力支持,反而出现了很多反对和谩骂。

很多人说你是反动导演

你心理阴暗

你专捡我们不好的地方看

500

事实是这样吗?

事实恰恰相反。

李杨导演坦陈,决定拍《盲井》,是因为被小说的情节震惊了,一开始是抱着猎奇的心态。

结果等他真正亲身来到煤矿采访时,才发现现实生活更令人震惊。

他遇到一个父亲,为了挣钱,一年只从井下上去两次,半年都生活在300米下的井底。

为什么?

因为他们的工资是按量计算的,在井下待得越久,就能挣更多的钱。

我觉得就为了这样的父亲

我一定要把这个电影拍出来

500

 

同样出自李杨导演的《盲山》。

国内公映版的结局甚至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

500

可我们都知道,原版结局中,就算是警察来了,也无法解救出白雪梅。

一次又一次地出逃失败后,她只好举起了刀……

500

但即便如此,很多人还是会提出质疑:

所谓现实主义,不就是展示幽暗处的霉点、腐肉?所谓“揭露黑暗面”的电影不是越少越好?

甚至于有人会提出质疑:会引发不良影响。

500

且不谈优秀的现实主义并不在于“展示”与“揭露”,而更应该敬畏生命、尊重人性。

光是一点:禁止电影会减少黑暗面的存在吗?

拿《盲井》为例。

这部电影从未上映,但这些年“杀猪仔”的案件有多少?

2016年,河北警方发现多个矿井出现了杀人骗保案,在08至13年间共有8名矿工被残忍杀害,31名涉案人员诈骗保险,额度超过300万;

2019年,山西省临汾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14年的案件,6名犯罪嫌疑人通过诈骗等方式让受害者进入煤矿工作,再通过机缘巧合杀人,诈骗赔偿金上百万;

2021年,陕西省榆林市中级法院审判案件,嫌疑人陈立军等人在05至15年安排多人假冒他人身份下井作业,并伺机杀害12人,共计诈骗301万元人民币。

……

我们总不至于去归咎于一部从未上映过的电影吧。

不过,现实“如你所愿”。

或者是因为商业考量。

或者是因为其他因素。

20年后再回头看,肉眼可见的是,现实主义电影的确越来越少了。

就拿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的国产院线片来说。

61部国产片,收获了134.9亿的票房,其中的现实主义题材有几部呢?

500

△ 图源:《艺恩》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影市场报告

然而这还不是最危险的。

比起现实主义的“消失”,更值得我们警惕的。

是以现实为名,消费现实。

以现实为工具,成全“主义”。

像某些现实国剧那样,让实习生租下市中心大平层,让打工人轻而易举地实现霸总梦。

这或许才是今天回望《盲井》的价值所在。

盲,不仅针对超出常人理解的悲剧。

即使面对庸碌的日常,这种盲如果不被揭示,它也会快速地蔓延为一种长久、广泛的麻木。

比如对现实主义最常见的一种“批评”——

你说的现实,不是我经历的现实。

当然有一定道理。

但苦难并非现实主义的目的。

怎样活着是每个人的选择。

现实主义的作用,往往是穿透现实与苦难本身,让我们面对落差时,面对有人因贫穷而跳崖,因落后而不会坐公交,甚至因赚不到钱而打死同乡时。

不至于冷冷丢下一句:

你怎么不能努力,不能克制,不能善良?

你怎么不能像我一样活着?

是他们不想吗。

还是从电影里找答案吧。

一个可能大部分观众都没注意到的细节。

宋金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杀死王宝强产生犹豫的?

一张海报。

那天干完活,王宝强扒开宿舍墙上的报纸,露出一张金发美女的海报,他看得出神。

虽然隔壁宋金明马上来阻止,但看到这一幕,他还是产生了恻隐之心。

500

于是开始拖延“杀猪”计划。

因为同情,他走向了同伴的背面。

也因为同情,他走向了死亡。

这次死亡也与之前不同——

导演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画面。

而是将两个恶人的“死亡”,放在成功逃生的王宝强身后。

井外工作人员还在大声喊着:还有人吗,还有人吗?

“轰隆”。

井炸塌了。

两条人命被留在井里。

此时画面里照射出来的光,似乎代表着人性善意的希望。

500

但在Sir看。

更像是向银幕外的我们发出的拷问——

知道吗?

为了保留光明下的欲望、善良、纯净,甚至无知。

你的身后。

又曾炸掉过多少座黑黑的“井”。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