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马克龙一起到北京的冯德莱恩为何被区别对待?

美国捆绑欧盟抗华当下的核心抓手,是乌克兰战争北京对莫斯科的立场,即渲染中国对俄罗斯不谴责,就是无视欧盟核心安全诉求,是欧盟敌人的朋友,就不应该是欧盟的朋友。冯德莱恩在访华前的对华政策演讲,完全遵循了华盛顿这一核心逻辑,无限给北京就乌克兰问题上纲上线,导出和北京贸易关系因此面临不可控风险,欧盟需要专注于降低风险(de-risking),而非与中国脱钩(de-coupling)。马克龙有了冯德莱恩唱黑脸大谈风险,就可以顺着华盛顿及其欧盟代理们的话语逻辑,顺理成章只谈不与中国脱钩,保证其大陆行的政治正确。冯德莱恩作为欧盟里“亲美派”的代表人物,在对华态度上向来是跟着美方的节奏走,所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同行,实际效果就是为马克龙政治正确保驾护航。

从中国外交部的公告上就可以看出,马克龙此次访华是“应中方领导人邀请”,到中国进行为期3天的国事访问。而冯德莱恩则是自己硬要跟着马克龙来,“经过中欧共同商定”,她才能来北京。马克龙因法国经济疲软和养老金改革导致的社会动荡,内政焦头烂额筋疲力尽需要外交出彩,此行是想搏眼球获取企业金主们的全力以赴支持;近60家法国大企业一把手同机抵达北京,就是为了跟中国谈友好、聊发展,主要就是奔着和北京新领导班子套近乎,给拥有在华庞大既得利益金主们吃定心丸,想为了中法两国接下来的经贸交流干点正经事。举行了中法欧三方会晤后,一条名为“中法元首会谈承载怎样的期待”的话题,就被顶上了中国热门论坛的热搜头条;明明是与两位欧洲的领导人见了面,但这里却只提到了“中法元首”,这就能证明了北京的态度:我们重视的是马克龙,而不是冯德莱恩。

既然冯德莱恩来都来了,那我们也是很希望能够通过与冯德莱恩的对话促进中国与欧盟之间的关系,但很显然,冯德莱恩此行似乎抱着的并不是这个态度。在外交部发布的有关与冯德莱恩会谈的通告里,就很不同了,出现了这么一句话:中方领导人强调,台湾问题属于中国核心利益当中的核心,谁要想在一个中国问题上做文章,中方绝不答应,而谁要指望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做出妥协,那是痴心妄想。这说明,冯德莱恩在与我们的会谈中,还作死的还提到了台湾问题。可冯德莱恩本就不是我们请过来的,属于一个不速之客,却还妄图反客为主,提及台湾问题,干涉中方内政,这是非常过分的。

北京这次无疑既遵守礼仪也讲道理,马克龙知道分寸。他来北京是要得分缓解内政压力,中方心领神会,自然会给你法国最声势浩大体面,而冯德莱恩既然来者不善,那中方也会不卑不亢给出相应的待遇。别看欧盟这么大个组织,实际上真的就是一盘散沙,而且欧洲议会已直接间接被美国(舆论)政治正确掌控,自己就是“美国人”的这个欧盟主席,本来就没必要太把欧洲和欧盟成员国的利益当回事,来了北京满脑子就都是美国的道理和逻辑。那么冯德莱恩为什么费尽心思来到中国后,还要如此无知无畏口无遮拦得罪北京呢?难道她连这点起码的政治情商都没有吗?对此,有一个推测假定:北约秘书长在今年9月就将期满换人,一位消息人士透露,冯德莱恩正在竞选北约新任秘书长;而北约秘书长是一个意识形态色彩比欧盟委员会主席还要更加浓厚的职位,而且美国是北约的盟主,她需要为自己提前积攒政治资本。跟着马克龙来北京为华盛顿说难听的话,就理所当然。

德国商界精英们是如何看待北京对原德国国防部长冯德莱恩这次访华的表现和受到的待遇呢?下面分享两段一针见血观察评论:

“当马克龙作为总统第三次造访北京,被视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而冯德莱恩第一次,作为欧盟主席出访(北京),得到的只是礼节性的尊重。将两者区别对待的信号,没必要更显著。相关书面纪要也外交性地表明:马克龙是一个理智的合作伙伴,冯德莱恩是有毒舌的家庭教师。目前没有任何人能看到,眼下欧盟在强权政治世界有任何附加值,而是其经济和文化(影响力)被屈服于大西洋联盟同时被灾难性削弱,在放弃独立性道路上狂奔。“ 

“马克龙目前在展示,现实的外交政策可以实现什么:它符合法国的利益,并在为法国创造(需要的)政治塑造空间。如此他不仅在国内获得了喘息的空间,而且还以政治家的姿态,为法国在东亚维持住了影响力。布鲁塞尔狭隘的心胸和有限的大脑,也许可以因此(眼红嫉妒?)反思对华(偏执),感受到这次春天访问的讯息信号。4月中德国女外长会访华,她没有太多时间来学习调整自我了。” (来源:https://www.cicero.de/aussenpolitik/macron-und-von-der-leyen-in-china-der-partner-und-die-gouvernante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