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的国产化率定义,并不等于掌握自主核心技术
目前国内对国产化率的定义,还是80年代的产物。国产化率=(单位产品散件(CKD)总价-进口部分散件(CKD)价)/单位产品散件(CKD)总价×100%(不含组装,涂装,调试)
这种国产化率其实是表现一种地产化率,并不能体现掌握自主核心技术的比率。
1. 由于只计算产地,所以“国产化”包括外资或外资主导的合资企业在中国生产的零部件,这部分虽在中国生产但不掌握自主核心技术。同样,中国企业利用自主核心技术在国外生产的零件进口后,并不计算在国产率中。
2. 由于只计算零件价值,所以即使是国内企业依赖国外企业的技术和专利许可生产的零件也属于“国产化”。
3. 无法体现自主核心技术的比率,比如某个产品的国产化率高达90%,但剩余的10%才是此产品的关键核心技术,所以国产化率虽高,但并不掌握自主核心技术。而有的产品国产化率虽只有10%,但这10%如果是此产品的关键核心技术,则国产化率虽不高但却掌握自主核心技术。
4. 由于统计零件价值,所以有时无法体现自主核心技术产品的数量和真正价值。比如,某个产品100个零件,有90个是自主技术设计和制造,但价值只占产品的一半,则国产化率只有50%。
这种国产化率的计算方法,除了国家为了鼓励企业引进和吸收国外技术以外,主要还是因为改开后很长一段时间,外汇宝贵,所以国家鼓励企业(包括外资企业)通过国内生产节省外汇。有比较强的时代背景。
但现在对于中国面临的美国对中国打压和脱钩的国际环境,加上中国现在早已融入全球化产业链,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和八十年代面临的国际环境,贸易环境,外汇情况等早已有了巨大的变化。
所以在现有的“国产化率”标准的基础上,还应该有另外一个新的中国衡量和评价自主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率的标准。
当然,这样的衡量和评价标准,将比目前的国产化率统计和计算要复杂的多。但现在由于有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这种标准确立和评价变得有了可能性。比如,日本FRONTEO公司为日本政府和企业开发的产业链安全保障分析系统Seizu Analysis通过人工智能和海量数据分析,可以穿透数层产业链分析在产业链中有无被制裁对象的企业或产品。
供应链,产品,技术,专利的分析对未来安全保障越来越重要了。粗放型的“国产化率”应该过渡到精细化的“国产化率”,做到识别真正的国产化率,为国家的产业安全保障和自主核心技术的掌握提供依据。
目前的国产化率标准最好不要取消,坚持开放,欢迎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和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