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钢铁工业看美国的去工业化
从钢铁工业看美国的去工业化
美国的粗钢产量长期遥遥领先
虽然美国的工业化时间点落后于英国,但是美国钢铁工业很早就追上了工业革命的先发国家日不落帝国和德国。
1856年英国人贝塞麦发明的转炉炼钢法,是人类发明的首个工业炼钢法,使得大规模、低成本生产钢铁成为可能。1864年发明的西门子-马丁炉炼钢法(即平炉炼钢法)是人类社会发明的第二个工业炼钢法,适用的范围更广,并随后成为主流的炼钢法。
平炉钢从1870年起步,以后不断上升,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高峰时)平炉钢占世界钢总产量的80%,达到最高峰。
英国是炼钢技术的发源地,初期粗钢产量领先于美国。但随着技术的传播和改进,美国等国的粗钢产量也迅速增长。
1880年,美国的粗钢产量首次突破100万吨,这个时间点仅仅比英国晚了1年。
1886年,美国的粗钢产量首次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钢铁生产国。
此后美国的粗钢产量持续快速增长,进入20世纪的1900年,美国的粗钢产量达到1035万吨,是英国产量的两倍多。
在20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美国钢铁工业绝对是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
美国钢铁工业强大的生产能力,是二战中美国军事工业生产能力的底气。依靠美国钢铁工业的巨大产能,盟军才能击败法西斯国家。
美国后来的挑战者苏联和日本,在1950年的粗钢产量仅有2730万吨和484万吨,仅有美国的31.1%和5.5%。
美国是全世界第一个粗钢产量超过1亿吨的国家,1953年的粗钢产量达到1.01亿吨。
二战后日本和苏联后来居上
1950年以后,美国的粗钢产量仍在增长,但是速度显著放缓。
与此相反,苏联和日本的钢铁产量快速增长,很快就追上了美国。
苏联的粗钢产量在1970年就超过了美国,最高粗钢产量达到1.5亿吨。
特别是同属西方阵营的日本,充分利用新发明的钢铁生产技术如大型高炉、氧气顶吹转炉、连铸技术、自动化轧钢技术等,在沿海地区建设了数个全新的大型钢铁基地,最终在1980年粗钢产量首次超过美国。
1950年后,美国的钢铁工业仍然继续发展了20多年,并在1973年达到最高峰。
当年美国钢铁工业粗钢产量为1.37亿吨。
滞涨时代的带来严重打击了美国的钢铁工业
不幸的是,美国的这个快乐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
1973年10月16日,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了打击对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
石油危机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滞涨”,并持续至1983年左右。
中国在70年代有两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即“四三计划”和“七八计划”都是在此期间进行的。钢铁工业的代表项目是武钢的“一米七轧机”工程和宝钢工程。
1973年后,美国钢铁工业每年的生产规模从1.2亿吨左右下降至1亿吨左右的水平。
美国钢铁工业生产规模的下降不是例外,西方所有国家的钢产量在1973年达峰后都开始下降。
从全球钢铁工业每10年产量增量图上可以看出,1981年后中国每10年的粗钢产量增量就超过了世界其它国家的总和,并在2000年后进一步加速。
中国的粗钢产量在1996年超过1亿吨成为世界最大的生产国并一直保持至今。
美国去工业化的后果
钢铁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材料。
美国经济体系持续的“去工业化”使其对钢铁的需求持续减少,美国钢铁工业的生产规模也一直在萎缩。
2020年美国的粗钢产量仅有7270万吨,这是美国1940-1950年代的生产水平。
当然“去工业化”不仅仅是美国一个国家的问题,以七国集团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都是如此。这些国家的钢铁、有色金属的产量和需求量已经持续减少了近50年。
2020年美国的钢铁产量不仅无法和中国相比,连印度的粗钢产量也超过了美国。2020年印度的粗钢产量为1亿吨,仅次于中国,超过了所有西方发达国家。
印度如果不和中国比较的话,确实是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
美国去工业化的后果是严重的,近期的结果如频频发生的列车脱轨事故,远期的结果如国防部官员抱怨的美国造船业建造军舰的速度极慢无法满足海军的需求。
美国和西方国家去工业化的过程还在持续,或许21世纪真的是历史未有之大变局,将会重塑世界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