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经济不是绿色经济
【本文由“张广才”推荐,来自《现在农村人也不养鸡,春节回老家,农村人家里基本都只有当宠物的猫狗》评论区,标题为张广才添加】
前两天“怼了”大火柴老哥,就是因为养鸡的事情。改开初期,农村包括城镇基本上是家家养鸡。养鸡的目的两个,就是鸡蛋、鸡肉的自供。
先说鸡蛋。当年我们鲁西南地方,最能下蛋的母鸡是芦花鸡,最好的是九斤黄。鸡蛋个头大,有时候多喂点鱼虾、鱼虫或者瞎啦碰子(金龟子),还能有双黄蛋。当年家庭养鸡,主要饲料是麸子、杂草蔬菜、昆虫和小鱼虾等等。但是,这些都被引进的“288”白羽鸡给替代了。所谓“288”说是每年产288个蛋,是比传统土鸡吃的少、长得快、产蛋多。大家也许会问,这种引进品种鸡蛋恐怕不如土鸡,当年那个时候是“先解决有没有”,你没得挑!
后来鸡瘟也是普遍,大家学会了喂土霉素、痢特灵等等。再后来,大家发现从成本到卫生等等,真的不划算,最先是城镇家庭大部分不养了,只有有些老人当玩意养。
再说鸡肉。当年喂养土鸡的时候,家里老人一般都会选鸡苗,起码公母是分的清的。但是一般家庭还公鸡母鸡一半。春节前后养小鸡,八月节杀一批小公鸡,炒“辣子鸡”过节,春节再杀一批公鸡和不好好下蛋的母鸡。下蛋的母鸡一般待遇都很好,老母鸡被杀主要是有产妇等等需要炖汤。
这种情况也是被速生鸡给打破了,当年的一个说法:柔嫩、好炒、好炖还容易入味。实际上还是投入产出的问题。
再后来,大家也觉得“洋鸡”不好吃,本人年轻的时候也和同事骑着摩托车到农村买土鸡,过节送人和自己吃。当时,农村散养也不多了,那是真正散养,有些鸡就在树上栖息。所以当时有个噱头“上树的鸡好吃”。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们国家发生了很多变化,家禽、家畜的养殖、屠宰等等大部分都规模化了,这是发展也是好事情。
有些人可能不以为然,那么咱们算一笔账,就现在的人口和需求,如果回到过去,不仅是没法满足的事情,就是滥用药品和污染有法解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