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单壳体潜艇海试了 那么……下一代核潜艇会是单壳体吗?

最近有网络上的照片显示,江南造船厂2017年建成下水的H2600型单壳体试验性常规潜艇开始进行试航。很多自媒体已经开始说了,你看西方潜艇都是单壳体,中国师从苏联,一直都是双壳体,因为技术落后啊,水平不行啊,现在才开始学西方造单壳体啊……

到底单壳体和双壳体究竟谁更有优势?其实这也是一个潜艇技术领域吵了很久的问题。

500

厂家代号H2600的单壳体试验艇

500

指挥台围壳极为低矮的H2600艇,吨位约600吨

笔者先说明白一个立场:单壳体和双壳体,都是为了满足潜艇的技战术设计指标服务的,只要能达到设计目标,那就是好设计。从这个角度而言,都掌握,并运用自如,那才是境界——这也正是美国和苏\俄潜艇经常混合使用单双壳体设计的原因,也是我国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

关于单双壳体,相信大家多少都知道一点“传统观点”,或者说简单化科普介绍带来的刻板印象。

比如:双壳体潜艇更结实,即使被小型鱼雷击中,也能幸存下来。反过来,单壳体潜艇储备浮力小,一旦出事不安全。

比如:双壳体潜艇因为有非耐压艇体的屏蔽,更容易做的安静。

其实这两种看法,很大程度上是偏见,具体的辨析咱们后边说。

但是确实单壳体和双壳体潜艇是有一些差别的,咱们得简单介绍一下,并且说说它们的一些确实存在的固有优缺点。

500

最邪道的双壳体潜艇“台风”级,在水下航行的时候带着上万吨的水……

500

“洛杉矶”级核潜艇采用的是单壳体,但和大部分单壳体潜艇一样, 前后有一段“双壳体”艇壳

500

世界上第一艘水滴形外壳的“长鳍金枪鱼”号潜艇,为了具备完美水滴外形,就采用了双壳体设计,但后面有一段艇体是单壳体

首先,何为单双壳体。

咱们知道,潜艇是一个水下的压力容器,为了潜入水下,其必须要有一个耐压艇体,里面是空气,外面是海水。如果耐压壳本身就是潜艇的最外层壳体,那么这就是单壳体,如果外面还有一层非耐压艇体——非耐压艇体里面会自由进水,那么这就是双壳体。

一般双壳体潜艇会将压载水舱设计在耐压艇体之外——这里面还有一个特例,就是“马鞍形”压载水舱,也就是在单壳体潜艇的外面安装压载水舱,但是耐压壳下方依然直接暴露出来——这种设计仍然被视为单壳体。

500

苏联早年的C级核潜艇,就采用了在苏联潜艇中少见的单双壳体混合设计

500

当然大部分苏联潜艇是纯双壳体的,这有利于取得更好的流体力学外形

简单的看图我们就能形成一个直观印象,就是双壳体潜艇“更大”——实际上航行的时候,双壳体潜艇会变得非常沉重,因为它艇内装了大量的海水……这就是为什么苏联的潜艇水下排水量都远超过水面排水量,而美国潜艇水下排水量只是稍大于水面排水量的原因。

咱们比较一下:苏联“台风”级核潜艇水面排水量23200-24500吨,水下33800-48000吨;美国“俄亥俄”级核潜艇,水面排水量16764吨,水下排水量18750吨。换言之,“台风”级核潜艇水下航行的时候需要带着一两万吨的海水。

也就是说,单壳体潜艇的“死重”少,动力效率更高一些,反过来呢,它的“储备浮力”看起来也就少。

其实呢,这个“储备浮力”少的问题啊,主要是在设计的时候带来更多麻烦——比如西班牙那个倒霉蛋S-80潜艇,因为设计出了问题,比预计重量高100吨,结果不得不重新修改设计,扩大船体增加浮力,结果又导致该艇超长,无法在原本的码头上停靠。(话说台湾“潜舰国造”据说就是要和这帮逗比学技术……嗯,我很看好你们哦)

500

典型的双壳体设计

500

典型的单壳体设计

500

单双壳体混合设计

但是在航行性能方面呢,双壳体潜艇也有优势——因为单壳体潜艇直接以耐压壳为外壳,它的水动力外形一定是不太完善的,现代一般都做成圆柱形,头尾其实还是有一块类似双壳体的结构,做成符合水动力要求的形状,总体呈现“拉长水滴形”。而双壳体潜艇的外形可以随心所欲,做成完美水滴形也不成问题,所以俄罗斯的“阿库拉”级等都具有“性感”的曲线外形,视觉效果看起来就很漂亮。

因此,从动力系统角度来说,双壳体潜艇死重大,浪费动力,但同时又能做成更符合流体动力的外形;而单壳体潜艇死重小,但内部空间更加拥挤(因为要把压载水舱、鱼雷、导弹武器等东西都挤进耐压壳里面去),外形也没办法完全符合流体动力学要求,两者都算是有利有弊。在设计制造水准相当的前提下,哪一个设计更有优势——其实完全要看技战术指标要求和设计习惯了。

但肯定不是有些自媒体说的——单壳体=西方技术=先进,双壳体=俄罗斯技术=落后……

事实上,双壳体和单壳体的运用要看你的潜艇设计用来干什么,以及你有什么技术,有多少钱。

一般来说,单壳体潜艇更适合做排水量较小,航速较高的潜艇,而双壳体潜艇排水量更大,航速较低。同时在排水量相同的情况下,双壳体要更贵一些——当然,如果排水量大到一定程度,比如海狼、俄亥俄级,那么它们的耐压壳因为尺寸很大,技术难度高,造价未必比苏联同等吨位的双壳体便宜到哪去……

500

虽然经常有人说单壳体潜艇生存力不行,但洛杉矶级在这次撞击海底山脉事件中,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存能力,不过当然,它撞坏的也是头部的非耐压艇体,主体的耐压艇体部分并未直接被撞击

网上还有人说单壳体外壳“硬”,所以能够大角度高速上浮,而双壳体外壳“软”,做不到,怕拍坏了外面的非耐压艇体——其实呢……主要是因为单壳体潜艇通常航速更快,所以紧急上浮的动作看起来更震撼而已……

而回到开篇咱们说的两个流言,现在咱们来终结它们。

1、双壳体潜艇安全性更高——双壳体潜艇的外部壳体分为自由进水区域和压载水舱,压载水舱如果中弹被击穿,那么因为无法用高压空气吹除其中的水,就会导致无法上浮——实际上也回导致潜艇无法上浮而完蛋。所以,除非敌人的鱼雷都非常智能,只打你的非压载水舱区域,否则还是很危险的。而且,不论是双壳体还是单壳体,承受水压的都是一层耐压艇壳,所以双壳体潜艇如果和单壳体潜艇的耐压壳制造技术相当,是不会拥有更深的潜深的——苏联潜艇潜深大是因为他们的耐压艇体强度更高(重量也更大)。此外,有些双壳艇的非耐压艇体结构强度较高,比如“台风”级,经常被宣传为拥有“装甲”——但由于我们前面说的,非耐压艇体往往被当做压载水舱使用,所以这层“装甲”只能保障在潜艇沉下去的时候让乘员有机会用逃生系统逃命,并不能真正增强潜艇本身的生存能力。

500

非耐压艇体通常会被作为压载水舱使用,一旦被击破,无法维持空气压力,也就无法吹除压载水舱中的水,还是要完蛋

2、双壳艇更加安静——事实上,如果制造水平相当,那么理论上双壳艇的动力系统被包在更“深”的艇体内部,因此它可以更加安静。但事实上,正如我们前面说的,双壳艇的压载水舱事关全艇安全,所以非耐压艇体内部会被划分为多个区域,并且安装很多“肋骨”、支架,水流在这些结构里面流动的时候,难免要发出声音,尤其是在高速航行的时候。因此,两相抵消,双壳艇并不会因此变得更加安静——事实上,潜艇的静音就和飞机的隐身一样,是一个要涉及到全艇方方面面各个细节的设计,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基本上来说,潜艇的安静性,还是由设计水平、制造水平决定的,而不是双壳体还是单壳体。

500

单壳体潜艇凭借较小的储备浮力,也能保持足够的安全性,因为它“硬”把结构最强的艇壳直接暴露在外面了,只要艇壳不被撞破,怎么都行……(当然破了就完蛋了)

正是因为如我们前面的分析,单壳体有利于提高动力效率,双壳体有利于提高容积效率,因此在技术水平到位的情况下, 采用单双壳体结合的设计,可能是对于大型潜艇来说最好的选择——当然,前提是技术水平到位。

事实上,美国和苏联就有大量单双壳结合的设计方案。通常被认为坚定折腾双壳体的苏联,在冷战期间建造的C级潜艇就在艇体中部有很大一段是单壳体。而美国的洛杉矶级虽然基本上是单壳体,但头尾也有非耐压段,在之前的洛杉矶级潜艇撞击水下山脉事件中,就可以明显看到它把头部的非耐压段撞了个稀烂,但仍能浮出水面生存下来。

俄罗斯进入90年代-21世纪初,在单双壳体混合技术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在拉达级(阿穆尔级)常规潜艇和“雅森”级攻击型核潜艇上,都采用单双壳体混合技术,尤其是拉达级潜艇,艇体的主体部分都是单壳体的。

这样,阿穆尔级和雅森级,得以结合双壳体与单壳体的优势,而不利因素得以降低,可以说除了制造技术更加复杂,性能上综合了单双壳体技术的优势。所以说有些媒体经常说“单壳体是世界潜艇未来发展趋势”,这种说法也并不完全正确。从性能角度来说,混合壳体技术才是王道。但当然了,发展混合壳体技术,就至少要同时掌握单壳体和双壳体的设计和制造技术。

当然,拉达级潜艇并未获得俄罗斯海军自身的青睐,对外推销了一阵也没有下文。这究竟是俄罗斯单壳体技术本身存在缺陷还是该型潜艇的单双壳体混合制造的难度较大,价格较高,就不知道了。

500

拉达级潜艇主要是单壳体,但后部艇体有较长一段为双壳体,但该艇后续建造至今没有下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成本高,让俄罗斯和它的传统海外用户望洋兴叹了

500

“雅森”级采用单双壳体混合技术,单壳体舱段的长度比当初的查理级还长不少,该艇也是未来俄军新型核潜艇的中坚,其技术水平不亚于海狼、弗吉尼亚,中国很需要类似这样的核潜艇

在我国确定引进苏-35技术的同期,据称也和俄罗斯签署了进行常规潜艇技术合作的备忘录,当时传闻是以我国的AIP技术,换俄罗斯的艇壳制造技术。但是这个合作也没有下文了,直到我国这艘单壳体试验艇下水。

应该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艘单壳体潜艇身上试验色彩还是非常浓厚的,包括它的指挥台围壳极为低矮,很可能表明并没有安装正式用于作战的潜望镜和桅杆设备,而仅仅用了只能满足试航需要的系统。

当然,也有媒体指出,中国此前曾经在一些国际海空展览上展示新型出口潜艇模型,其中S-1000和S-600型小型潜艇疑似就是采用了单壳体的设计。可见中国在新一代潜艇的艇体技术问题上,对于单壳体的好处也是有很多考虑的。但毕竟咱们以前真的是没正经造过单壳体的潜艇——就好像江南厂在开工建设003号航母之前,要先在厂区里造一个航母模拟分段一样,造个H2600练练手,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这也表明,中国的新一代常规动力和核潜艇的设计,仍在进行之中。

500

S-600和S-1000明显是单壳体设计,也表明中国正在积极摸索这方面的技术,为未来在更大型的国内自用型潜艇做准备

从H2600进行试验的状态来看,我国已经掌握了小型单壳体潜艇的制造技术,那么接下来,吨位接近039型的,较大的单壳体潜艇,可能就也要上路了。造潜艇和其他领域一样,都是要遵循由小到大,一步一步发展上去的路子才最稳妥。今天能造个几百吨的小艇,是为未来几千吨上万吨的大潜艇做准备,这也很正常的。

此外,大家都知道我国的核潜艇都是在葫芦岛造船厂进行的,江南和武汉造船厂则制造常规潜艇。因此,这个H2600最直接的目标,应该还是为我们前面说的S-1000和S-600外贸型常规潜艇做准备。但同时,通过相关技术积累,对于我国船舶制造技术总体却仍是有帮助的。如果未来095型要采用单双壳体混合,那么至少葫芦岛造船厂不会对于单壳体部分的设计和制造,就可以找到国内的有实践经验的同行进行合作了。当年091型的研制时,葫芦岛造船厂的许多主要技术人员就到上海交大、武昌造船厂、江南造船厂学习潜艇制造工艺,为建造核潜艇做准备。从这个角度说,江南造单壳体艇,为葫芦岛未来造单双混合壳体的新型核潜艇做准备,那是没问题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