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占领北京的八年里没抢、没烧故宫”有这印象的不止赵立新一个…
昨天早晨7时17分,演员赵立新发微博询问:
日本人占领北京八年,为什么没有抢走故宫里的文物并且烧掉故宫?这符合侵略者的本性吗?
这事儿在微博上迅速发酵,让人不由纳罕:这仲春令月,时和气清的,赵立新好好的,怎么忽然想当历史学家了,而且直触国人心中的敏感点……
经过和网友的几波撕逼,赵现在删了微博,并发了道歉声明。窃以为,这未必是真心地反思自己对于历史的漠视,大概也是迫于形势,删为上策。
实际上,与赵立新有类似印象的人未必是少数,尤其是不少高中生。我在知乎上就搜到了一个这样的帖子:
而在众多网络平台上还有如是的所谓历史科普:《二战时日本占领北京那么多年,为何对故宫不动丝毫》、《侵华日军都已经进了北京,为什么没有抢故宫》、《日军占领北京为何不像八国联军那样抢掠》……
毕竟,现行历史教材里讲述比较详细的是“火烧圆明园”,对于侵华战争时期的紫禁城、老北京的情况说得相对比较少,所以很容易给人造成认知上的错觉,觉得日本在北平沦陷时期表现得“很文明”。但教材不可能面面俱到,没说不等于没有伤害啊!
有人说,日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有敬慕之心的,且在“大东亚共荣”的旗帜下不能大规模地搞破坏,所以对故宫还是比较“客气”的。殊不知,这只是内藤湖南等日本学者的说辞罢了。
据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记载,抗战全面爆发前,全国较有影响力的博物馆有37家,到1944年时,仅剩了18家。在文化较为发达的江浙一带,受日军的侵害、掠夺尤为严重。在淞沪会战中,日本空军以猛烈的活力对上海博物馆狂轰滥炸,致使众多文化瑰宝毁于兵火之中。1937年11月,日军占据江苏无锡,众多古建筑、祠堂毁于兵焚。无锡县立博物馆所藏金石、雕刻、书画等两千余件文物竟被悉数劫掠一空。浙江、河南的博物馆命运大体也是如此。1938年7月,日本空军大肆轰炸汉阳古琴台,古文物们瞬间化为灰烬!
30年代,故宫开始装箱、搬迁部分文物
试问,这样也叫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敬慕之心???
之所以没有对故宫狂轰滥炸,有一个原因是当时的日本期望保全前清皇室财产以笼络人心。虽然彼时溥仪已经成了傀儡皇帝,但其政治象征的意义仍然存在。并且,日伪政权还期待着占领整个中国后,继续搬出溥仪,来替日本统治中国呢。
尽管有这样的政治考虑,在北平沦陷期间,日军对故宫博物院也有两次大规模的侵扰。一次是在1938年6月,日伪宪警两度闯入故宫博物院太庙图书馆,搬走、撕毁大批图书杂志。共劫走太庙图书馆图书49种、杂志156种,焚毁书籍133种、杂志205种。
第二次是1944年,日伪强制故宫“献纳铜品”,用来铸造枪炮子弹。为了避免日军直接入侵故宫,造成文物损失,故宫将辖区内的两百多口铜缸造册,筛选出其中没有款识、不能断明年代者54件,连带2尊铜炮,无奈地交给了日伪。而在此期间,日军还曾直接自故宫劫夺铜灯亭91座、铜炮1尊。等到日本投降,后者在天津被发现,但已经残破不堪,前者则不知所踪。
侵华日军劫掠铜缸
1938年,日本汉奸组织还从文献馆提走蒙古地图2件,转送到日本多田部队……
(p.s. 上述这些并非什么艰深的历史知识,很多都是历史学界早已爬梳的历史常识。)
除了这类直接侵扰,还有间接侵扰。在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之前,为了保护文物,故宫还将部分藏品打包迁走,在当时的贮藏和运输条件下,这些藏品的命运,大家想想就知道了。严格来说,这些损毁也能是侵华战争导致的。
故宫博物院在战争末期提供给盟军的被劫文物清单 图自“短史记”
在今天,故宫博物院的官网上可以搜到一篇这样的文章:《沦陷前后张庭济与“奉命维持”的北平故宫博物院事业》,其中就记述了北平沦陷期间,故宫博物院的境况。
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及大部分工作人员为保护文物南迁、西迁已经离开了北平,就剩下总务长张庭济先生留守故宫,维持故宫事务。在留守的八年时间里,他们虽不像搬迁文物的人员那样劳苦奔波、风餐露宿,但也不辱使命地守护着故宫。在故宫风雨飘摇的八年中,坚持着文物点查、宫殿测绘、工程维修、陈列展览、文献编印出版等工作,直至光复之后……期间,日伪政府曾想提拔亲日份子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但最后都被张庭济等巧妙化解。
“赵立新们”或许觉得北平沦陷时期故宫保护得很好,但这不是日军的“手下留情”,而是故宫人矢志坚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