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打一个简单模型,设四个指标:生活质量、个人勤勉、未来生活预期和整体发展
【本文来自《年轻人,真的努力就能有回报?》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思考过这个问题,手打一个简单模型。
四个指数:生活质量,个人勤勉,未来生活预期,整体发展。
生活质量,个人勤勉和未来生活预期 这三项,分值是1-10分
整体发展,则是 上行--持平--下降。
生活质量,以老一辈普通人的当时生活质量为基准,个人娱乐稀缺,饮食和居住条件简陋,仅满足基本的温饱和人生安全,算是2分,而这个分值除非出现不可测的天灾人祸,否则在稳定的社会大环境基本不会再降低了。
现代的普通人生活质量不仅满足了温饱,还有极多的廉价娱乐和食物,衣物。有便利的电器和配套设施,居住条件也极大改善,开局是4分了。
再进一步,几乎不用为车贷房贷这种生活物资而劳心,有充足的的个人时间,生活空间和休闲娱乐,日常的吃穿都不用愁,即使投入相当资源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不会对生活有较大影响,这种生活水准就算6分吧。
个人勤勉,用三和大神那种干1天,躺2天的活法,算2分。
西欧那种35小时工作制,每年大段的休假的算4分,
劳动法的955一周40小时法定工作时间为标准,算6分。
不当人的996则是8分。
个人勤勉指数和生活质量指数负相关的,做得越苦,活得越苦。
我这里假设:
在维持衣食住行不变的前提下,4分勤勉的轻松工作可以给当前的生活质量+1分,6分勤勉的工作不加也不减,8分的勤勉就则会-1分生活质量(如果生活质量本身只有2则不降)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愿意付出8分的努力,忍受现在可能要倒扣的生活质量呢?当然是因为在实际情况里还是多劳多得的。
再假设:
正确情况下,8分的努力可以多挣钱多存钱,给未来生活预期+1分。
未来生活预期,就是字面意思。评价标准和生活质量数值相同。每个人因自己未来的预期,而决定自己当下的态度。
整体发展,则是社会整体的科技,政策和安全环境的变化。我记得我在官网也看过一个新闻,说是年轻人们很多都对自己希望不大,但却很相信国家的未来。我把这个数值和未来生活预期这条挂钩。
整体发展:上行--持平--下降。
上行:未来生活预期+1;持平:未来生活预期 +0;下降:未来生活预期-1
好了,过去的情况是这样的:
整体发展呈上行趋势+1分,过去的年轻人在2分的生活质量下长大,付出8分的努力,存下来足够的积蓄+1分,现在过上了4分的生活质量。
2(童年时期生活质量)→2(参加工作时的生活质量)→4(现在的生活质量) 。从开始到现在提升了100%
老一辈用老经验来劝诫年轻人。理想的模型是这样的
年轻人在4分的生活质量下长大,工作时8分的努力,则工作时期的生活质量-1,但因为努力积累了足够的资本,再因为国力的整体发展+1分,所以未来预期能到6分。
4(童年时期生活质量)→3(参加工作的生活质量)→6(再下一个世代时的生活质量)
但是事实上现在的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
付出8分的努力,过一段3分的生活,未来也只达到4.5分。
4(童年时期生活质量)→3(参加工作的生活质量)→4.5(再下一个世代时的生活质量)。
又或者这样的,就是我躺平了,当然这里的躺平不是啃老吃低保,是我不去拼搏了,不想着努力攒房贷结婚了,我就只付出6分的努力了。
4(童年时期生活质量)→4(参加工作的生活质量)→4(再下一个世代时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