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读书笔记之二•辗转求学(l)

毛主席在韶山读私塾,私塾那种刻板的教育方式和呆板的四书五经内容,令毛主席很为讨厌,尽管他的学习成绩很是优秀。他渴望知识,渴望了解韶山之外的世界。

1910年春,毛主席16岁,挑着行李到了离韶山有25公里的东山高小上学。在这里,他读到了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康有为写的《戊戌变法》,连同在韶山读到的《醒世危言》,还有介绍世界伟大人物如拿破仑、华盛顿、叶卡捷琳娜二世、卢梭等人的《世界英雄豪杰传》。这些书,给了毛主席极大的政治思想熏陶。

家里父亲在催他回去当先生光宗耀祖,但毛主席早已下定要“鹰击长空”,根本没有回头一丝一毫的打算。

1911年春,毛主席又挑起行李,离开了东山高小,步行,向着更远的湘潭进发。但湘潭的一所高小拒绝了毛主席的入学申请,因为这时毛主席已经17岁了,个子又高,往那里一站,那里象小学生,倒象大学生了。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毛主席干脆到了长沙,进了一所东山老师曾经为他介绍的专为湘乡人开设的中学。

在这里,毛主席读到了孙中山主导创办的《民立报》,尤其是在报上读到了王兴领导的广州起义,大为感动,异常兴奋。他似乎嗅到了革命的味道,似乎与革命走近了一大步。

但毛主席在这所中学只呆了4个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了。在长沙社会革命的狂流中,不知天高地厚的毛泽东热心沸腾,加入了湖南一支新军。军队就驻扎在长沙,毛泽东主要的任务是当勤务兵伺候军官,有时,帮那些军人写写家书。还没等到上战场,几个月后,即1912年春,革命已经萎熄,袁世凯篡了孙中山的权,毛主席对这支军队也失去了热情,想继续求学,便谢绝长官挽留,退出了军队。这一年,18岁。

但在这几个月的军旅生活中,社会大动荡,报纸当然是毛主席最感兴趣的。在《湘汉新闻》上,毛主席知道了这世道上存在“社会党”,第一次见到了“社会主义”这一提法。

毛主席在报纸的广告上找学校,报了一所警察学校、一所有制造肥皂课程的学校,但临开学,放弃了。接着又找了一所法律与管理学校、一所高级商业学校。在韶山的父亲很高兴儿子学商,寄来了费用,于是,毛主席上了商校,学起了经济。但这商校许多课本和讲授都是英语,他只是在东山高小有一点点英语基础,听不懂课,到月底就只能退学,继续在报纸上找学校广告。不久,他跨入了湖南省立第一中学,但毛主席不喜欢这里的课程和校规,待了6个月又离开了。

这次毛主席不求急着找学校,而是计划花半年时间自学。他每天到了湖南省立图书馆里,起早贪黑,猫在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外历史、地理、哲学、小说、诗歌、神话。这样苦读了6个月。

就在将要付不出已是很低的房租时,毛主席看到了一所师范学校的广告:不用付学费,吃饭、住宿都很便宜,毕业后当老师。就这样,毛主席进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一师的校训是“实事求是”,刻在学校外墙上。后来毛主席在漫长的革命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强调实事求是,可能就是来源于这一师的校训。

在一师,对于文化、政治、社会类学科,毛主席热情投入,常拿满分。而与之无关的课程,如绘画、自然科学,则毫无兴趣,常是0分。(待续)

附图:毛主席在一师的绘画作业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