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红军从苦难走向辉煌(八·上)

远征,红军从苦难走向辉煌(八·上)

八、长征:中央红军最艰险的征战

 

(一)首战:通过前三道封锁线

长征的首战是突破三道主要是由粤湘地方军阀建立的封锁线。其中第一、第二堡垒线,主要由广东军阀“南天王”陈济裳建立,第三道封锁线则由湖南军阀“铲共大王”何健担纲。如前所述,中央红军几乎兵不血刃地得以突破。

此外,在中央军占领江西中央苏区核心地域之后,由国军北路军前敌总指挥陈诚推荐的,在“四一二事件”前夕,曾直接向当时中共中央领导人建议处置蒋介石,由此被白崇禧认为思想左倾而被解除第一师师长职务,此时被陈称为“剿共有了薛伯陵,等于增加十万兵”(P222)的第六路军总指挥薛岳,继续率中央军9个师尾随“追剿”红军【第七章《突破》】。

(二)血染湘江西岸渡口的脚山铺、界首保卫战

白崇禧是颇具军事素养的,从他提前半年就准确判定出中央红军在1934年战略“突围”的方向与时间上,即可显现。客观坦率地讲,也正是在白健生“有匪有我,无匪无我”(P235)“在新圩用一个师就行了”(P241)的“击小尾”方案,反而更坚决防止中央军进入桂北作战原则的指导下,朱毛主力才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遭受惨败之后,得以保存下来那剩余三万人马的实力的。

而何健的长门女婿,时任湘军19师师长李觉带领属于“地方团队”性质(P255)的补充总队的四个团部队,居然迂回打到了林彪红一军团的指挥部!这更让人直接感受到战争的极端残酷性!尽管1949年时的湖南起义将领李觉此后一直回避并掩饰此事。从中我们也感受到此刻的刘建绪,“在湘江之战中(表现得)异常勇猛”(P242)。

而跟随红五团行动的红一军团二师参谋长李棠萼,在军团侦察科长刘忠已探明敌情,“发现全州尚是一座空城”(P238)千钧一发之际,却错失先敌占领全县的良机,从而直接导致随后在保卫湘江西岸渡口的脚山铺、界首战斗中,红军两个主力军团官兵血流成河。

本书记载,在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由江西根据地出发时的五个军团、两个中央纵队共8.6万人,“至此损失过半”。其中,“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6师18团被隔断在河东”;“红8军团21师完全垮掉,23师严重减员”,“整个军团损失三分之二,剩下不到2000人”;“少共国际师基本丧失战斗力”(P248)。

也因为如此,生生不息的红军在后来取得的辉煌才来之不易,才突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伟大!

打败仗,即使是像湘江这样血流成河的失败,并不可怕。

最可怕的是在失败后就此溃散,再也站不起来。

中国历史上历次农民战争,其实就是这样最终消散的!

长征精神的伟大内涵就是,在信仰的引领下,队伍百折不挠,不断前行;不断吸取失败的教训,最终走向胜利!

正如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言,“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5月第一版,《中文版自序》P4)【第八章《湘江,湘江》。深入介绍了白崇禧、何健和刘建绪在其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结局;以及关系到红军生存与否的湘江之战的某些历史秘密】。

(三)长征途中中共历史上最大转折的前奏:“担架上的阴影”

历史的自觉是什么?——其实就是政治上百折不挠的主动性。

通过遵义会议,毛泽东最终能够重新出山,进而长期执掌全党的最高领导权,这绝非偶然,天降馅饼。从在江西云山古寺对被博古快要视为党内的“普列汉诺夫”的洛甫(张闻天)的争取、过湘江前后“担架上的阴谋”,经毛张王三人的“黄平橘林谈话”,到了柏辉章公馆,不过只是水到渠成而已。

当然,其中最关键还是临时中央的军事指挥在湘江惨败之后的彻底破产。强烈的反差,血和泪铸成的教训,道理不言自明。

不过,遵义会议决议放弃并不理想的黔北转向北进四川的新战略发展方向,这看上去也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一件事。也正是北渡长江的失败,才有了随后的四渡赤水河、转进金沙江,翻越大雪山同张国焘会师于川西北高原的应时之计,其实这也是无奈之举。

不过,最令我一直对此不解的是,后来毛为何一定要“抑张颂王” ?姑且刘英同毛还是曾经很是说得上话的同乡!

不过,在现在的中共党史上,一直没有强调过张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西渡嘉陵江,其实直接动因就是配合中央红军的突围。1935年“1月22日中央政治局及军委致电红四方面军,告以中央红军渡江北上计划。指示其‘向嘉陵江西进攻’,(以)配合一方面军北上”(P310)。不知张在其回忆录中是否对此有过抱怨。【第十章《瞩目大西南》】。

(四)云南扎西整编后毛泽东的全部家当

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进入中央书记处(当时事实上的党中央常委会)后,首先谋划的旨在北上渡江进入川南的土城战役,却在川军郭勋祺两个旅6个团的进攻中完全失利,于此朱玉阶甚至险遭不测,最后在干部团的策应下才得到顺利脱险。于是,这才有了一渡赤水,得以摆脱川军的续攻。

经过“扎西整编”后,此时中央红军的四个军团(此前的第八军团在遵义会议后已撤编并入其他军团),除一军团外均取消师级编制,加上干部团共17个团。其中,“一军团两个师6个团,三军团4个团,五、九军团各3个团”(P317)——这就是此时毛泽东的全部家当!

不过,令人费解的是在后续电报中不时提到的“邓蔡”是谁呢?

(五)遵义战役后红军面临的新形势

在重返黔北的娄山关大捷中,由彭杨全权指挥的一三军团。虽然复占遵义城并取得了战役胜利,但自身实力也在这次血拼中元气大伤。彭在实力报告中写道,“三军团现在只有一个团能维持原编制,每个连也只有五六十人;其余三个团,每个连只能编四五个班”(P333),甚至平江起义骨干、三军团参谋长邓萍,也在城下中弹牺牲了。

继而在面对周浑元纵队的阵地防御线时,红色主力始终难以取得战役突破。蒋还在此地重行堡垒封锁战法,因此在鲁班场战斗失利后,红军只得跳出这个川黔包围圈,另谋解脱之策。

当滇军孙渡纵队用三天三夜的急行军,走定了从大定到贵阳的400多里路被“调动”至贵阳后,红军入滇,变得可能。

金沙江,也就成为从来不按套路出牌的毛泽东于这时的必然选择。

如何评价被毛自诩为“神来之笔”的“四渡赤水”之战?

其实,“四渡赤水”并非如此前战史、党史上所宣称的那样取得过多么大的战果,关键在于自此红军通过不断机动,在战争形势不断发生的变化之中,不断打乱了蒋介石及西南实力派的作战计划。尽管被逼不断西移,部队越走越远,地方越来越贫瘠,然而也开始逐渐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更重要的是,通过在此期间的战争实践,也使毛的军内地位变得越来越牢固、越来越不可动摇,在战胜了随后张国焘的分裂活动之后,最终确立了他在党内军中的最高领导地位。

如果仅从军事角度上看,在遵义战役中,当历来打硬仗、啃硬骨头、吃苦耐劳、从不叫苦的红三军团在遵义城外的老鸦山阵地失守,同吴奇伟部(带过乌江的第59师和93师)在红花岗地域打得难分难解,战线几乎发生动摇之际,林彪从城东丘陵附近对吴部发起的致命一击,导致其全线崩溃,并在随后的追击中,一举追垮了“起码一半”(P323)的吴奇伟部队,这才是战术上是真正的神来之笔!只是吴奇伟此时果断砍断浮桥,才使红军未能在此刻渡过乌江,直接威胁贵阳。

毛泽东为此填有《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第十一章《苦难辉煌》,主题是毛泽东复出后红军重新恢复了机动作战并在四渡赤水河系列战斗中取得了娄山关大捷,但并未摆脱战略上的被动状态】

(六)“大渡桥横铁索寒”

在金沙江边,一军团在龙街渡架设浮桥失败,三军团在洪门渡只渡过彭雪枫一个团后也没能成功。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凭借在皎平渡南北两岸缴获“每日夜能渡一万人”(P347)的六条船(其中包括从北岸智取的4条),最终保证了全军最终顺利渡过此段川江。

这时形势已经变得是异常惊险了!而在此千钧一发之际,果断夺取通安镇,让我们看到了昔日“军神”的卓越风采。

而此时驻防西康地区已经长了见识的刘文辉,迫使红军在冕宁沪沽沿大渡河南北两岸分兵。刘伯承率先遣军从安顺场过河,此时他所掌握的就仅有一次“最多只能坐40人”(P361)的这一条船了;最后左路纵队成功袭占泸定桥,在此,红“一师一团出了安顺场17勇士(熊尚林等)。二师四团出了泸定桥22勇士(廖大珠等)”(P365)。

毛泽东所作的《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萎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中的“大渡桥横铁索寒”,即指此战!

在北渡金沙江后,渡过湘江并经云南、贵州补充后的四万中央红军,至此再次减半。但是,红军终于再次摆脱可能陷入被蒋置于前后两江夹击的困境,战略上的被动局势由此得以缓解。

【第十二章《大渡桥横铁索寒》,中心是刘伯承在红军突破金沙江、大渡河两道再次决定红军生死命运的川军防线中所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其间举行的会理会议】

(七)会理会议引发的历史后果

受制于川军旅长刘元瑭的坚守,红军在会理城下迟延了6天。

更由于因解决红军内部,主要是林彪因红一军团此前遭受的巨大人员损失提出的并被彭简单理解为“战场指挥”问题,此时对毛泽东复出后军事指挥的怀疑而举行的八人会理会议。自此,不但形成了毛内心对彭张两人长达24年的“警惕”与戒备,更失去了曾经在时间上赢得的主动。随后的爬雪山、去草地,其实也就是因此带来的不良战略后果之一。

从毛对彭的判断上看,他从二十四史中学到的“帝王权术”凹然得以昭显,而本性耿直刚烈的彭德怀本人却对此始终浑然不觉。

在张闻天于整风时期写下的《1943年的延安整风笔记》中提到的,“现在大致可以证明,说我煽动林、彭反对‘三人团’的话,是某某某同志的造谣(林、彭同志关于此事有正式声明)”(P358)。这其中所指的“某某某同志”,应该是时任三军团中央代表后改任军团政治部主任。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