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破解西方概念体系?(三)

三、被西方话语偷换和扭曲后为西所用的概念

这些概念原来不属于或不完全属于西方意识形态的核心概念,甚至有些曾经是与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相冲突的。但是在被西方偷换、扭曲甚至再造后,为西所用,和西方意识形态形成了表面上的逻辑一致。由于这些概念在历史上大多具有某种进步性和正义性,所以人们容易接受,而忽略其含义的转换。所以这类概念的欺骗性极强,包括平等、民主、文明等。

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实现人的平等的文明,秦汉之后逐渐消除了人身依附,西欧和美、俄等国都是到 19 世纪才废除奴隶或农奴制;中国最早进入平民政治阶段,亚欧大陆其他几乎所有主要民族都是 19 世纪才开始走出贵族政治。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也不得不承认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国家”。与中国形成鲜明对照,西方文明自古即存在长期而大规模的不平等。直到资本主义兴起,才使得财产的不平等取代了基于出身不同的不平等。随着人的觉醒,平等成了现代社会生命力最强大的价值追求之一,西方资产阶级虽然希望在打破贵族式不平等、实现基于财产权的自由权利之后,平等就不必再往前推进,但是又不敢公然反对普遍的平等。于是处心积虑地将平等概念改造成在市场中竞争的平等、法律面前的平等、程序的平等、形式的平等。具体到美国,不少人认为美国是现代平等的首倡者,依据是《独立宣言》中的“人人被平等地造出来”(All man are created equal)。但实际《独立宣言》中所要求的无非是“美国人应该与英国人平等”。“平等”一词在美国 1787 年宪法文本中只出现过一次,而且并不适用于个人。美国内战前各州主要强调的是机会的均等,因为“保护财产是社会的基本目的”。美国内战后重建时期的宪法修正案把个人平等纳入宪法,但司法解释限制其适用范围。20 世纪中期,美国的法院才明确扩大平等的含义,实施平等保护。【33】在西方话语建构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文明逐渐披上了虚假的平等主义面纱,“简单的说,就是简直把不平等叫平等”【34】。实质的平等则不断被污名化,甚至被视为暴政、极权的要素之一。前文所提及的那些提出极权主义的重要思想家几乎都致力于建构平等与极权之间的关系。

由平等概念,导向了民主概念。现代民主概念最初具有平等主义含义,原本由早期社会主义运动提出,本质上是反资本主义的,含有经济民主、社会平等和集体主义等内涵。直到1970 年代,西方国家都极少自诩民主,而是自称“自由阵营”,苏联东欧才是“民主阵营”。但是无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强大力量迫使资产阶级不断向民主妥协。为了釜底抽薪地解构民主,西方思想家们用了近一百年的时间,不断阉割和改变民主的含义,将之改变成一种程序性工具。

与当代多数人的印象相反,代议制是欧洲封建主义的遗产,原本是贵族政治的标配。约翰·密尔(John Mill)较早将民主与代议制挂上了钩。【35】集大成者是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他解构了民主的价值内涵,重构了民主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天才地偷换了民主概念。熊彼特重新定义了民主,视民主为一种程序、手段而非目的。【36】亨廷顿深解其意,称只有程序民主才是有用的概念。【37】这种操作就使“由人民来统治”被消解为由选票选出的代议机构和政客来统治、由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不同政党来统治。本质上无非用选举出来的国王代替了世袭的国王来进行统治。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早就嘲笑过这种概念游戏,认为人们只是在选举时才有自由,一选完就又变回了奴隶。【38】通过这种概念偷换,民主概念的价值性因素被剥离,而代之以程序性因素,人民作主的权利被代之以一套竞争性选举程序,民主的名称也被偷换成“自由民主”,自由和民主这一对原本对立的概念被强行嫁接在一起,并成为今天世界上流行最广的一种错误观念。对于今天世界上的多数人来讲,提起民主自然地就会想到自由民主,那么西方政体显然是民主的。通过概念操作,西方价值观有效地掩盖了名实相违的困境,实现了虚假的“制名指实”。这个民主概念是二战后社会科学最重要的一块基石,比较政治学几乎所有的重要理论都以它为支点。驳倒这个概念,几乎就可以摧毁西方政治学;盲目跟从,则中国知识体系无从谈起,政治学也永远不可能向真正的科学前进一步。遗憾的是,中国政治学者之多数仍在跟随而非反思这一概念。

再如文明概念,在通常意义上指人类产生文字以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之全部,却被西方所俘获。英国金融资产阶级在光荣革命之后塑造起与古典德行所不同的风尚,【39】法国的中央集权国家也培育了一种以宫廷文化为主的高雅格调,【40】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了现代西方的“文明”模板。18 世纪之后,文明日益被塑造成英、法、美等代表的西方商业化社会组织模式,所有非西方文明均被贬低为“野蛮”。通过片面强调、夸大甚至编造西方文明的进步一面,回避战争、殖民、宗教独裁及大屠杀等阴暗面,西方思想家们成功地将文明与西方画上了等号。【41】

德国人曾经非常尖锐地批评西方文明概念的狭隘性,例如,奥雷尔·科尔耐(Aurel Kolnai)就将西方文明界定为“共和主义的法国、资本主义的美国和自由主义的英国”,英裔德国哲学家亚瑟·张伯伦(Arthur Chamberlain)就将法国、英国和美国描述为没有希望的“犹太国家”。【42】为了应对西方中心论的文明观念,德国、波兰及其他东欧地区倾向于将文明重新定义为物质的,以德国为典型的各种非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思想转而调用更强调精神性的“文化”概念。如诺贝特·伊利亚斯(Norbert Elias)指出的,德国市民阶层将德国文化自诩为更高的精神性成就。【43】约翰·赫尔德(Johann Herder)用文化概念挑战了英、法文明概念。【44】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中通过唯心主义哲学强调精神的力量,强烈批判英国实证主义。【45】以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为代表的德国历史哲学也批判西方文明概念的物质性,指出西方文明已经进入文明阶段,丧失原有的文化创造力,只剩下对外扩张的可能性。【46】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也将“文明”看成不过是应对自然的方式而已,认为文化才是精神。【47】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等一系列战争,以美国在二战末期出台的“摩根索计划”【48】和“参谋长联席会议 1067号指令”【49】为标志,德国式的概念建构被“有组织暴力”彻底打败,这进一步强化了西方文明概念的合法性,强化了英美历史叙事的霸权地位。获胜的西方自诩为以城市生活、中产阶级、理性化和女性化为特征的“现代巴比伦文明”,非西方的反抗被视为农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抵制。【50】西方文明概念随着美国的轰炸机、商品和货币而征服广大世界,但是在冷战中遇到了东西方意识形态竞争的挑战,一度隐入幕后。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也在很大程度上解构了西方文明史观。作为应对,亨廷顿重新祭起文明概念的法宝,希望通过界定“我们”来重新凝聚西方的身份。【51】他此举实际是盗用和解构了德国式文化概念的方法,接续了 18世纪式的西方文明概念。亨廷顿之流尚不失斯文,今天随着西方的衰落前景越发明显,美国人连这个虚伪的文明概念都守不住,一路滑向种族主义。【52】

由于西方意识形态的改造策略十分成功,今天中国人使用这些概念时很少会意识到它们的本来含义,往往是人云亦云地在西方意义上加以理解,并用这些被改造过的概念来评价中国,很自然地批评中国“不平等”“不民主”“过于强调特殊性”,甚至“自绝于世界主流 /普世文明”等。殊不知,恰恰是资本主义和西方国家才应该放在这些概念的法庭中接受审判。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