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香港人对《流浪地球2》的吐槽(误)
《流浪地球2》在香港上映了十几天,几天前才二刷(第一遍是1月29号在深圳看的)。就说说个人感受吧,原谅我写得有点杂。尽量不剧透。
1. 有些跪族学了些西方白左的调调,说它怎样怎样“民族主义”、“大男人主义”,感到别扭。这才到哪啊!合着好莱坞那些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英雄主义不是价值观宣传是吧。要我构思情节,我还嫌不够民族主义呢:比如,让我感到不爽的地方,就是联合国改组后的联合政府,不是民主集中制的苏维埃,反倒像个大号欧盟;总部仍然设在美国纽约的原联合国大楼;美国到了2058年还没解体、还没开除球籍,五常还是那五常;美国代表居然是计划的总指挥……电影这样拍,已经很照顾肉体和精神西方人的情绪了;这都破防,以后破的次数还多着呢。
2. 《流浪地球2》这部大片,还有些个人感觉不满意的地方。2044年的事故、还有夜闯实验室,我感觉安保、防卫的工作实在是粗疏得过分——除非是为了情节需要。由此想到,从严治党(可扩展至一切组织)、清理叛徒,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歇歇脚、松口气。
3. 反派让香港人来演,这合理得很。我想,他明明是个叛徒,他原来的团队是“反对派”,是千秋大业的潜在破坏者,为什么组织还要让他承担这样极端重要的任务呢?事实上,那个野心家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已经多次公器私用,为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尽管都能勉强补救);如果没有那些骚操作,也许就没有后来的种种波折。换作大林哥那会,他(乃至整个团队)早就毙成筛子,清洗得不留痕迹了。
4. 更让我有亿点想不通的是,联网工作(在呈现上)居然是靠反派的技术路线才能圆满收官,而且并不很唯物主义。我不知道这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的。有些人说,整部片子表现了吴京的“个人英雄主义”;在我看来,这顶帽子扣在反派头上,恰好合适。它与西方自由主义宣传“个人对抗集体”的主旋律,差别仅在于,这次,一身反骨的个人竟然还能成就集体的生命。对立统一(还是调和主义?),确实让编剧整明白了;高,实在是高。
5. 也许,严防死守、以我为主(为的是统一步调),却又做好两手准备、留有余地(为的是适应形势),是中国人独有的处理问题方式吧。这样,中国求同存异的格局直接就拉满,与西方非黑即白的思维形成鲜明对比了,属于是。对照我的观影感受,我的辩证法还有待进步。
6. 细思极恐的是,如果那小红点真的能洞察一切,反派能够借他自己的技术路线掌控一切,那不但更加坐实了反派“个人英雄主义”,更可能陷进了宿命论。不过,中国人——准确来说应该是所有信仰社会主义,信仰英特纳雄耐尔,信仰苏维埃,信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向来是勇敢向命运作斗争的人。
7. 中国伟大的地方,不是我们没遭过挫折、没犯过错误;而是我们在挫折和错误面前,没有甩锅,能抓主要矛盾,能团结奋斗,能“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毛泽东语)。
8. 近现代历史上,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道路看起来异常曲折,是因为共产党与人民共同承受困难险阻,而不像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那样,透过侵略来转嫁矛盾。
9. 我们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对于某类人,请恕我格局小,我可不想跟他们命运与共;甚至在共同体构建完成以前,他们就应当丧失“共同”的资格,埋葬于历史的垃圾堆当中。没有人的文明,没有意义;但没有那类人的文明,可能更有意义。
10. 如果现实世界的奋斗和虚拟世界的享乐真的能够调和,如果两条腿走路真的可行,我看可以遂他们的意,把上面那类人做成电子标本,世世代代供真正的人类去观赏,还能节约地球资源。
11. 整套片子都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正是这样的精神面貌,让我们一次又一次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所以想到毛主席时代的意气风发,周喆直越看越像周总理,郝晓晞越看越像华春莹,这俩都越看越可爱可敬;至于美国那个大迈克,越看倒越像蓬佩奥(他们俩都叫Mike),越看就越讨厌。
12. 过往大多数危机与三年新冠相比,算不上什么;三年新冠与电影中持续三十多年的毁灭边缘相比,更算不上什么。如果现实中的21世纪中叶真的出现这样的危机,对照20年代某些国家的抗疫和救灾表现,我对人类的前途感到悲观,或者说找不到乐观的理由;甚至我一度觉得,反正茫茫宇宙不差一个地球,如果人类到时候还是那个德行,还是赶紧毁灭罢了。这就是鄙人作为小资产阶级一员的脆弱性和摇摆性,是鄙人和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共产主义者的巨大差距所在。
13. 有个自以为很懂的灿县电影人,要给《流浪地球2》抹黑,说什么“中国要拯救全世界”啦、“不真诚”啦、“不是‘普世价值’”啦……总之都是些陈腔滥调,合着他真诚觉得美国“拯救”全世界才是“普世价值”吧。不,拯救世界的不是中国,是联合起来的全世界无产者!——从现实和电影情节来看,美国大概是没有贡献,甚至只有破坏的;也难怪他看不惯。
14. 最后——地球联合苏维埃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20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