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和海子,一个生于3月26日,一个死于3月26日
3月26日,本是很平凡的一天,然而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日子。
两个备受文学青年喜欢的作家,三毛与海子,一个生于3月26日,一个死于3月26日。
一如去年霍金和爱因斯坦的巧合让人意想不到。这两个才华横溢的灵魂,似乎在用他们巧合的命运给人们诗意的暗示。
我的这一生,丰富、鲜明、坎坷,也幸福,我很满意。
过去,我愿意同样的生命再次重演。
现在,我不要了。我有信心,来生的另种生命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三毛《假如还有来生》
如果三毛还没有故世的话,今天应该是她的76岁生日了。
她本名陈懋平,因为小时候喜欢《三毛流浪记》,便把“三毛”变作自己的笔名。一语成谶,这个名字映照了她以后一生的漂泊。
三毛年轻时候
年少时的三毛经历过两次休学和无数次的逃课,还受到过老师墨汁涂面的惩罚羞辱。青春少女年纪的她倔强、敏感、叛逆、乖戾,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有着严重的自闭倾向。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催生了她对流浪、对异乡的向往,她有着飞鸟一般的灵魂,她注定要浪迹天涯……
《雨季不再来》,从青涩敏感蜕变到智慧成熟,17—22岁,那是传奇生命历程的开始;
《撒哈拉的故事》,因为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她抛开尘世背着行囊来到沙漠寻找生活的真善美;
帐篷、小屋、骆驼、羊群……那是零散的生活细节;
打渔、结婚、煮饭、盖房……那是温馨的甜蜜爱意;
流浪者的口吻、浓烈的大漠风情、真挚淋漓的情感……使得在那个年代里,“三毛热”像一股旋风席卷全国,年轻人几乎人手一册。她与荷西美到心碎的爱情,也让多少人唏嘘感叹、向往羡慕。
就在《撒哈拉的故事》出版后的第三年,荷西命丧大海,三毛灵魂失去归属。
之后和王洛宾,那不过是一份善良、单纯的一厢情愿罢了。她说,“万里迢迢,为了去认识你,这份情不是偶然,是天命。没法抗拒的。”
她希望自己的灵魂能够被理解、被感知、被懂得、被珍惜,再加上病情的绝望,直到1991年1月4日的凌晨,她选择用特殊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三毛离世已经二十多年了,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纪念她。纪念那个最浪漫、最洒脱、最真性情的奇女子。
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三毛 《岁月》
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
我年华虚度 空有一身疲倦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岁月易逝 一滴不剩
《以梦为马》
30年前的今天,诗人海子在春天走向山海关,卧轨自杀。
诗人海子留下这样的遗言:“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师,我叫查海生,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15岁时他考入北大,却选择在25岁时离开人世。
短短10年的时间,他的生命是属于诗歌的,诗歌附着在爱情里。他真诚地爱过,他用生命赞美爱情,然而爱情也让它一次又一次地受伤。
诗人的的灵魂是敏感的,也是脆弱的,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来释放了自己的灵魂。
不再去过多地追问诗人为何选择自杀,他留下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般读来“唇齿留香”的诗句。虽然他的心中满是悲凉,但她写下的诗句至今温暖着多少人的心,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
因为这首诗,春天的大海也有了别样的意义,“喂马,劈柴,周游世界”那是人们对幸福的翘首期盼。
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纪念他。“海子的离去,标志着中国当代诗歌纯粹歌咏时代的终结。”
再来读一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吧。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