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单位书柜里有保健食疗到文学小说你能想象到的各种书,我是还那本高振普写周恩来总理回忆录时,和李雅姐聊了几句,她推荐给我这本《曾国藩家书》和一本关于曾国藩的语录集。在此前读书阶段,不管是课堂上老师讲的还是电视上看到的节目,我对清朝历史相对更加熟悉,对曾国藩也是知道一些的,愿意看这类熟悉一定背景的书,再者加上李雅姐的推荐,那就借来看看。

因为看完《时生》的鼓励和没看完《苦难辉煌》的羞愧在前,我看完了《曾国藩家书》。这本书的内容是以曾氏家书和作者评点相结合的模式展开,当然清末的书信虽然不是白话,也并不那么艰涩难读,不过有作者的评点,还是能让人快速理解每封信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思想。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里的这个晚清名臣的形象更加鲜活了。

曾氏,一个敬佩祖父星冈公更甚于父亲竹亭公的曾家长子长孙。祖父虽学问不高,但为人有方处世有度,是一个不同凡庸的乡村农民,家族中有这么一个老者言传身教,我想这也是让曾氏日后十分注重家庭教育的根源。

一个练达人情谦虚谨慎的湘乡名流。28岁考取进士后留用北京,交朋好友,仕途坦荡,曾氏由一介布衣成为翰林学士,结交同乡前辈唐鉴,所修是辞赋之学,后与理学大师倭仁把臂同游,又推崇程朱理学。

一个征伐太平天国的汉人重臣。他在晚清算得上是一个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策马定乾坤的能臣,和曾家老九曾国荃(“曾铁桶”)一起,率湘军和太平天国的交手征伐是他人生中最重要和辉煌的时刻。这一阶段他办理团练、操持军务,所学又从程朱理学变为申韩之学(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的“曾剃头”)。囿于清廷贯彻扶满抑汉的祖训和又不得不倚重曾氏兄弟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曾国藩、曾国荃两兄弟在对战太平天国的十余年里始终处于雷霆雨露的动荡境地,身心俱损的曾氏转而认真体悟黄老之学,在不太平的时局中保持精神上的平和。

一个重视子孙教育的家族大家长。他一再表明“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同时,他对自己所留文字的处置态度,是虽然没有明说,却一早就做了公之于世的打算,无论是任京官还是征战在外,曾氏非常重视将家书、诗文等一律送回老家存放妥帖,以留待后世子孙阅览。

看曾国藩的家书,他讲自己治学知世的阅历感悟来劝诫兄弟子侄,格物致知、克勤小物、与人相处疏疏落落、处世“求阙”、修“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课,他的确是一个善于自我总结(保持记日记的习惯三十多年)、对家人不藏私敢剖白、谨慎低调、意志坚定且有识人之能(有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带出了学生李鸿章,为晚清留下了肱骨重臣)的人。

曾国藩家书因为机缘巧合而免遭损毁。在中国封建时代的末期,有曾国藩这么一个中兴之臣,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方面给后世带来不可谓不大的影响。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时代进步了,人也要进步,把过去的经典翻出来联系实际,发现出一些要避免的坏东西,尽早抛掉,也体会出一些适应性的好东西,带着继续上路。

以这副对联与诸君共勉——

打仗不慌不忙 先求稳当 次求变化

办事无声无臭 既要精到 又要简捷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