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食堂运营中,相关报道提到的问题我都觉得很好解决,难解决的倒是这几个

【本文来自《之前被热议的社区食堂似乎落地时有不少问题,该怎么着手解决呢》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感觉文中提到的几个问题反而比较好解决:

1.房租高导致利润低可以有社区来免费提供场所(非闹市区,甚至非门面房),或者社区给本辖区的老人发放折扣卡(不能是代金券,因为老人可能选择花完免费额度就收手)

2.卫生问题可以用自动炒菜机代替人工(进一步降低成本),厨房全角度实时监控外放,让老人看得明白。

3.口味其实没有什么太大问题,经常换花样,口味就按照本地家常口味,再稍微偏清淡软烂一点就可以

但是我觉得真正难解决的是:

1.无论加个比普通店便宜多少老人都会觉得贵,舍不得。这个无解,大多数老人对于顿顿在饭店吃就是会有一种天然的负罪感,对于“享乐”和“花钱买服务”有一种本能的抗拒,这是长期艰苦勤俭的生活养成的。他们还会边吃边把食材折算成“菜场买要多少钱”然后自己算出“这盘菜实际才值多少钱”最后觉得“太贵”……社区食堂之所以在上海搞得不错是因为上海老年人是全中国最舍得花钱,也最懂得消费享受生活的

2.如果纯靠企业下场、商业竞争就无法体现福利性质,无法降低成本让利于民;如果政府补贴、行政参与就会出现利益寻租,权钱交易,搞到最后东西又贵又不好吃国家还补贴了冤枉钱

热门评论 4

  • 去年年中我去一个社区公干,就跟社区书记聊过这话题。该社区是老社区,老龄人口多,理论上对于食堂是很需要的。社区对此也上心,从前年就想搞,原先打算在三个点招标试办,由社区负责联系食堂场所和在社区内宣传,头三年好像是对商家还有点补贴。招标开始后,反响并不强烈,陆续来过几家商户了解情况。他们听完介绍,看看条件和要求后就都犹豫,再之后就都没消息了,结果半年了这事儿也没办起来。
    我问为什么?她说商户不愿承办的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怕赚不到钱。食堂主要服务老年人,而老年人消费能力有限,则食堂收入也有限,就算社区给点补贴,也还是难赚。想搞餐饮赚钱的话,食堂可不是好项目。
    第二,菜品不好搞。现在人们一般都口味比较重,要是按着老年人饮食需求和口味去准备饭菜,清淡软烂,其他年龄段的消费者应该不怎么会来吃了;要是按照年轻人口味准备菜品,又不好照顾老年人;想要都照顾到,那菜品就得准备多了,则成本超标。
    第三,服务老年人麻烦。老年人一般在价格、质量、分量上都会比较挑剔,有的老人还固执,争执起来麻烦。另外食堂各种设施、服务都得往方便老年人需求方向去准备,花在食堂服务上的时间和耐心可能会比普通餐饮多,可钱却还要少挣,投入产出不对称。
    第四,怕出事。这是所有商家都表示的共同担忧,乃至最大担忧。要是老人在食堂就餐过程中、就餐后出了意外,无论是食品导致的还是服务导致的,譬如在食堂里突然摔了,责任算谁的?这要扯起来,是多大的麻烦。哪怕最后确定不是食堂的责任,但扯皮过程中经营者得搭进去多少操心,找多少闲事?何况要是还认定是食堂责任呢?
    从这个社区的情况看,商家嫌赚钱少而麻烦大,是食堂难搞的基本原因。新之同志总结的两个难点我是赞成的。
    但怎么办?我也木想到什么好办法,或者政府监督下的工厂化生产,免店面集中配送,能在成本与服务,消费与需求之间取得一个平衡?但这也就是不腰疼的粗想想而已,要到实际执行层面,还是难得很,细思极恐。真正难度不在于办起来、产出来、送过去,问题在于“公地悲剧”和“看不见的脚”。
  • 老人觉得贵的唯二原因:1收入可能不多,付出比例占收入(或已有财富)高,花着肉疼;2时间成本低。食堂吃饭的价格肯定与单纯食材价格无法比较,但是加上油酱配料、电、、气,价格相差不一定大,算上时间,食堂有明显优势。所以社区食堂的真实用户群,应该是上有老下有小(或者单纯下有小吧)的中年打工人。想象接放学回来就在家附近的食堂给孩子和自己来一餐家常的、营养味道都说的过去的、选择余地比自己做还大的饭菜,是不是非常舒心?
    我附近有个打工人餐厅,10元2肉2菜的盒饭,因为他是迎合体力打工人,所以菜比较重油重盐,而且米饭品质不太好(任装,所以品质一般),但菜品非常丰富(超过30道)。如果按他们的形式,稍加改造:菜品减少到10道左右,做成清淡口味,配点自便式辣椒酱,米饭品质提高(社区食堂实际米饭消耗并不大),就很好了。打工人到点就有开饭,光是省得时间就非常好了。
  • 社区食堂、长者食堂等亦是餐饮业,都需要付出成本,
    要么由财政补贴成本,要么由消费者买单成本。
    在当前厨师薪酬和综合成本下,
    要满足个性化口味需求的后厨炒菜模式,
    无论是小锅单炒、还是大锅集炒,都是高成本的,
    已经被中小型餐饮业所摈弃,
    所以,当前餐饮业盛行的、特别是比较成功的,
    基本上都是没有后厨炒菜的西式快餐和中式快餐,
    小锅单炒越来越成为餐饮业的奢侈品。
    而社区食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不仅要让就餐者吃饱,还要让其感到好吃,
    每餐有多种主食、多种菜式可选择,
    这要么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么是成为消耗财政补贴的黑洞,总之是不可持续的。
    个人看法是至少要等二十年后,
    当大部分人都习惯了填饱肚子为主、菜式简单、可以工业化生产的快餐之后、
    以工厂化中心厨房提供餐食的社区食堂,才有可能可持续地办下去。
  • 社区食堂是一件好事,我看过一代人的时间肯定能办成,甚至大兴于全国,至于当前嘛,这一届老年人的观念还不适应日常外出就餐就种消费模式,所以很难办得成,并不是说这一届老年人没钱,其实城市老人的钱包挺鼓的,但他们算一算,自己时间有的是,不用成本,买点菜自己做一顿,比食堂便宜起码五块钱,那还是自己做吧。 他们的下一代人甚至下下一代人,都是习惯于花钱买餐饮服务的,我身边就有不少人一年到头都不开伙做饭,天天吃工业区和城中村的小馆子或叫外卖,还觉得不错,对于我每天做一顿晚饭,他们还感到奇怪,嫌麻烦呢, 等这些人退休了,社区食堂自然就有市场了。新加坡为什么外食那么容易普及,可能也是因为他们工业化和商业化早我们一代人的原因吧。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19
最热 最早 最新

  •   现在的机关食堂都是价廉物美,把机关食堂开放,作为社区食堂不就完了。
  • 山猫龙空版本 不是发财的事儿别找我私信,忙着呢。
    “对老年人、低保户、残疾人和其他受照顾的人员”

    通过“XX社区食堂”微信小程序,政府招标多家餐饮企业、个体户,购买社会服务,实现指定金额的饮食报销就行了。


    搞个实体食堂,不提供免费场地,补贴金额也永远不足,纯属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
  • 社区大食堂,对老年人、低保户、残疾人和其他受照顾的人员,要么免费,要么象征性收一两三四五块钱,否则没法弄,缺少的部分只能政府补贴,不求挣钱,只要不赔钱,还是有人做的。
    最怕搞什么商业化,一旦按市场规律来,一百家食堂赔本一百零一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输
  • 山猫龙空版本 不是发财的事儿别找我私信,忙着呢。
    @一洗闲愁十五年 不提供免费场地,那叫社区食堂?


    那叫扯蛋!

    当个小吏都不食人间烟火多年了吧?

  • 社区食堂是一件好事,我看过一代人的时间肯定能办成,甚至大兴于全国,至于当前嘛,这一届老年人的观念还不适应日常外出就餐就种消费模式,所以很难办得成,并不是说这一届老年人没钱,其实城市老人的钱包挺鼓的,但他们算一算,自己时间有的是,不用成本,买点菜自己做一顿,比食堂便宜起码五块钱,那还是自己做吧。 他们的下一代人甚至下下一代人,都是习惯于花钱买餐饮服务的,我身边就有不少人一年到头都不开伙做饭,天天吃工业区和城中村的小馆子或叫外卖,还觉得不错,对于我每天做一顿晚饭,他们还感到奇怪,嫌麻烦呢, 等这些人退休了,社区食堂自然就有市场了。新加坡为什么外食那么容易普及,可能也是因为他们工业化和商业化早我们一代人的原因吧。
  • 去年年中我去一个社区公干,就跟社区书记聊过这话题。该社区是老社区,老龄人口多,理论上对于食堂是很需要的。社区对此也上心,从前年就想搞,原先打算在三个点招标试办,由社区负责联系食堂场所和在社区内宣传,头三年好像是对商家还有点补贴。招标开始后,反响并不强烈,陆续来过几家商户了解情况。他们听完介绍,看看条件和要求后就都犹豫,再之后就都没消息了,结果半年了这事儿也没办起来。
    我问为什么?她说商户不愿承办的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怕赚不到钱。食堂主要服务老年人,而老年人消费能力有限,则食堂收入也有限,就算社区给点补贴,也还是难赚。想搞餐饮赚钱的话,食堂可不是好项目。
    第二,菜品不好搞。现在人们一般都口味比较重,要是按着老年人饮食需求和口味去准备饭菜,清淡软烂,其他年龄段的消费者应该不怎么会来吃了;要是按照年轻人口味准备菜品,又不好照顾老年人;想要都照顾到,那菜品就得准备多了,则成本超标。
    第三,服务老年人麻烦。老年人一般在价格、质量、分量上都会比较挑剔,有的老人还固执,争执起来麻烦。另外食堂各种设施、服务都得往方便老年人需求方向去准备,花在食堂服务上的时间和耐心可能会比普通餐饮多,可钱却还要少挣,投入产出不对称。
    第四,怕出事。这是所有商家都表示的共同担忧,乃至最大担忧。要是老人在食堂就餐过程中、就餐后出了意外,无论是食品导致的还是服务导致的,譬如在食堂里突然摔了,责任算谁的?这要扯起来,是多大的麻烦。哪怕最后确定不是食堂的责任,但扯皮过程中经营者得搭进去多少操心,找多少闲事?何况要是还认定是食堂责任呢?
    从这个社区的情况看,商家嫌赚钱少而麻烦大,是食堂难搞的基本原因。新之同志总结的两个难点我是赞成的。
    但怎么办?我也木想到什么好办法,或者政府监督下的工厂化生产,免店面集中配送,能在成本与服务,消费与需求之间取得一个平衡?但这也就是不腰疼的粗想想而已,要到实际执行层面,还是难得很,细思极恐。真正难度不在于办起来、产出来、送过去,问题在于“公地悲剧”和“看不见的脚”。
  • 把建社区食堂当政绩肯定一地鸡毛 。建议政府给政策做好监督就行了,运营交给小区业务会。新小区现在都预留养老用房,免租金建社区食堂,小区住户办饭卡,每户给一定额度补贴。对外市场化运营。
  • 1每个人的单位时间成本都是不同的
    2消费观念的确不同,每个的确的退休金比例也不同。就我们当地来说1.5W的房价4K企业退休金7-8K教师8-9K电力类型。但不是所有地方都这样。
  • 这个问题其实是商业问题。
    我举个例子,如果一家经验丰富的商业机构,试图依靠一大批铁杆顾客,办一家商业食堂,能成吗?对,我说的就是全家的甑会享食堂,只办了一年的那家。
    没人会质疑全家卖盒饭的水平吧?上海滩无出其右的No1。全家会员的消费力大家都懂吧?韭菜界长得最旺的那批(我这种排名前10%的尊享卡用户想做个问卷调查挣积分,都会被告知不是目标客户^_^!)。于是全家觉得在有一万张尊享金卡客户的富裕地区,搞一家专门卖饭的会员制食堂,品种丰富,物美价廉,折扣力度空前(有过无限制白吃的促销,当然只撑了一周就投降了),会员APP促销推送躲都躲不掉,结果呢?也就坚持了一年,然后关门。我这种会坐半小时地铁专程去买饭(够米其林3星标准了吧)的死忠用户真的很伤心!
    以全家的这种水平,尚且不能坚持下来,公益性质的社区食堂,能活下来已经是奇迹了。
    社区食堂怎么办,不要老是怪这不支持怪那不补贴,静下心来,想想市场经济下生意怎么做才是正道。
  • 社区食堂、长者食堂等亦是餐饮业,都需要付出成本,
    要么由财政补贴成本,要么由消费者买单成本。
    在当前厨师薪酬和综合成本下,
    要满足个性化口味需求的后厨炒菜模式,
    无论是小锅单炒、还是大锅集炒,都是高成本的,
    已经被中小型餐饮业所摈弃,
    所以,当前餐饮业盛行的、特别是比较成功的,
    基本上都是没有后厨炒菜的西式快餐和中式快餐,
    小锅单炒越来越成为餐饮业的奢侈品。
    而社区食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不仅要让就餐者吃饱,还要让其感到好吃,
    每餐有多种主食、多种菜式可选择,
    这要么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么是成为消耗财政补贴的黑洞,总之是不可持续的。
    个人看法是至少要等二十年后,
    当大部分人都习惯了填饱肚子为主、菜式简单、可以工业化生产的快餐之后、
    以工厂化中心厨房提供餐食的社区食堂,才有可能可持续地办下去。
  • 去新加坡比去海南还便宜。去学习一下,不要闭门造车。
  • 七八十岁的要算细账,超过做饭成本就不干。五六十岁的要带孙子女,一部分还要继续工作。
  • 天下我嘴笨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每一批老人的消费观应该不完全一样。现在即将退休和刚刚退休的一批,应该比现在70+的那批,更加敢于消费和享受生活。且多看看。
  • 能走到食堂吃饭的老人,都能在家动手做饭,食堂的就餐人数有一搭没一搭的没个准数,确实很难安排,煮多了没人来吃浪费食材,煮少了万一人来多了不够吃,又怨气一堆。
  • 小扣柴扉的夏天 夏天之前是春天。
    第二点可以要求企业必须是非盈利性企业。
  • 实质上是第二点。
    凡是官僚插手(而不是干部管理),事情总归做不好。因为官僚跟办事总归是跷跷板的两端。
  • 基本同意新之AKIRA的看法,这个话题讨论虽然不是热点,但是却很有意义。关于博主提出的2个难点,我觉得其实还是能够慢慢得到解决的。
    一是人的观念问题。如果某个区域老人普遍认为经济成本高于个人时间精力成本,社区食堂肯定就比较难做起来。但是观念都是会改变的,经济条件更好,老人有更有意义的事情做等情况的变化,都会让食堂落地更加成为可能。
    二是市场和管理的问题。纯市场和强行政都不是灵丹妙药,各地的差异又大,一刀切的思路肯定是不行的。说白了,如果某个市对这个事情重视,有责任心强的政府部门和人员用心研究出政策引导市场和持续地优化管理,这个事情还是能做好的。老龄化社会已经来了,相关议题会越来越受重视,做好了也是政绩,我个人还是比较乐观的。
  • 老人觉得贵的唯二原因:1收入可能不多,付出比例占收入(或已有财富)高,花着肉疼;2时间成本低。食堂吃饭的价格肯定与单纯食材价格无法比较,但是加上油酱配料、电、、气,价格相差不一定大,算上时间,食堂有明显优势。所以社区食堂的真实用户群,应该是上有老下有小(或者单纯下有小吧)的中年打工人。想象接放学回来就在家附近的食堂给孩子和自己来一餐家常的、营养味道都说的过去的、选择余地比自己做还大的饭菜,是不是非常舒心?
    我附近有个打工人餐厅,10元2肉2菜的盒饭,因为他是迎合体力打工人,所以菜比较重油重盐,而且米饭品质不太好(任装,所以品质一般),但菜品非常丰富(超过30道)。如果按他们的形式,稍加改造:菜品减少到10道左右,做成清淡口味,配点自便式辣椒酱,米饭品质提高(社区食堂实际米饭消耗并不大),就很好了。打工人到点就有开饭,光是省得时间就非常好了。
  • 苍狼向月 井底之蛙的认知只有碗口那么大的天
    他们还会边吃边把食材折算成“菜场买要多少钱”然后自己算出“这盘菜实际才值多少钱”最后觉得“太贵”……
    你是在说我吗?
    我现在就活脱脱的把自己活成了我劝我妈不要的这个样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