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食堂运营中,相关报道提到的问题我都觉得很好解决,难解决的倒是这几个
【本文来自《之前被热议的社区食堂似乎落地时有不少问题,该怎么着手解决呢》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感觉文中提到的几个问题反而比较好解决:
1.房租高导致利润低可以有社区来免费提供场所(非闹市区,甚至非门面房),或者社区给本辖区的老人发放折扣卡(不能是代金券,因为老人可能选择花完免费额度就收手)
2.卫生问题可以用自动炒菜机代替人工(进一步降低成本),厨房全角度实时监控外放,让老人看得明白。
3.口味其实没有什么太大问题,经常换花样,口味就按照本地家常口味,再稍微偏清淡软烂一点就可以
但是我觉得真正难解决的是:
1.无论加个比普通店便宜多少老人都会觉得贵,舍不得。这个无解,大多数老人对于顿顿在饭店吃就是会有一种天然的负罪感,对于“享乐”和“花钱买服务”有一种本能的抗拒,这是长期艰苦勤俭的生活养成的。他们还会边吃边把食材折算成“菜场买要多少钱”然后自己算出“这盘菜实际才值多少钱”最后觉得“太贵”……社区食堂之所以在上海搞得不错是因为上海老年人是全中国最舍得花钱,也最懂得消费享受生活的
2.如果纯靠企业下场、商业竞争就无法体现福利性质,无法降低成本让利于民;如果政府补贴、行政参与就会出现利益寻租,权钱交易,搞到最后东西又贵又不好吃国家还补贴了冤枉钱
我问为什么?她说商户不愿承办的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怕赚不到钱。食堂主要服务老年人,而老年人消费能力有限,则食堂收入也有限,就算社区给点补贴,也还是难赚。想搞餐饮赚钱的话,食堂可不是好项目。
第二,菜品不好搞。现在人们一般都口味比较重,要是按着老年人饮食需求和口味去准备饭菜,清淡软烂,其他年龄段的消费者应该不怎么会来吃了;要是按照年轻人口味准备菜品,又不好照顾老年人;想要都照顾到,那菜品就得准备多了,则成本超标。
第三,服务老年人麻烦。老年人一般在价格、质量、分量上都会比较挑剔,有的老人还固执,争执起来麻烦。另外食堂各种设施、服务都得往方便老年人需求方向去准备,花在食堂服务上的时间和耐心可能会比普通餐饮多,可钱却还要少挣,投入产出不对称。
第四,怕出事。这是所有商家都表示的共同担忧,乃至最大担忧。要是老人在食堂就餐过程中、就餐后出了意外,无论是食品导致的还是服务导致的,譬如在食堂里突然摔了,责任算谁的?这要扯起来,是多大的麻烦。哪怕最后确定不是食堂的责任,但扯皮过程中经营者得搭进去多少操心,找多少闲事?何况要是还认定是食堂责任呢?
从这个社区的情况看,商家嫌赚钱少而麻烦大,是食堂难搞的基本原因。新之同志总结的两个难点我是赞成的。
但怎么办?我也木想到什么好办法,或者政府监督下的工厂化生产,免店面集中配送,能在成本与服务,消费与需求之间取得一个平衡?但这也就是不腰疼的粗想想而已,要到实际执行层面,还是难得很,细思极恐。真正难度不在于办起来、产出来、送过去,问题在于“公地悲剧”和“看不见的脚”。
我附近有个打工人餐厅,10元2肉2菜的盒饭,因为他是迎合体力打工人,所以菜比较重油重盐,而且米饭品质不太好(任装,所以品质一般),但菜品非常丰富(超过30道)。如果按他们的形式,稍加改造:菜品减少到10道左右,做成清淡口味,配点自便式辣椒酱,米饭品质提高(社区食堂实际米饭消耗并不大),就很好了。打工人到点就有开饭,光是省得时间就非常好了。
要么由财政补贴成本,要么由消费者买单成本。
在当前厨师薪酬和综合成本下,
要满足个性化口味需求的后厨炒菜模式,
无论是小锅单炒、还是大锅集炒,都是高成本的,
已经被中小型餐饮业所摈弃,
所以,当前餐饮业盛行的、特别是比较成功的,
基本上都是没有后厨炒菜的西式快餐和中式快餐,
小锅单炒越来越成为餐饮业的奢侈品。
而社区食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不仅要让就餐者吃饱,还要让其感到好吃,
每餐有多种主食、多种菜式可选择,
这要么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么是成为消耗财政补贴的黑洞,总之是不可持续的。
个人看法是至少要等二十年后,
当大部分人都习惯了填饱肚子为主、菜式简单、可以工业化生产的快餐之后、
以工厂化中心厨房提供餐食的社区食堂,才有可能可持续地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