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久天长》聊聊“失独”家庭丨心理杂货铺
【欢迎关注中科院之声公众号(ID:zkyzswx)或微博@中科院之声,看科学界的大事儿】
电影《地久天长》讲述的是一对失独父母的故事,在剧中扮演这对“失独”夫妻的演员,凭借细腻真实的演技,双双获得银熊奖,成为柏林电影节影帝和影后。电影中的这对夫妻是对普通的工人,过着简单的生活。由于中国独生子女政策,这对工人夫妻失去了生育第二个孩子的机会,而唯一的儿子却在12岁时因溺水身亡,同时面临着丧子和下岗的夫妻俩决定远走他乡。几年后,他们收养的男孩也离开了他们,这对夫妻失去了所有的寄托,只能相依为命。
“失独”家庭不单是中国的独有现象,但却因为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几十年的实行,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成为显著的社会问题。2010年全国独生子女的总量在1.45亿,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我国失独家庭已超100万个,并以每年7.6万个左右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50年,失独家庭总数将达1100万个。根据测算,即使2016年起已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我国仍然会产生超过80万个不能再生育、没有孙辈的永久性“失独”家庭,涉及“失独”者160多万。
在我国的一项研究中,对1084个“失独”家庭的访谈结果显示,近半数(45.2%)的“失独”父母处于极度悲痛和难以摆脱失独痛苦的状态中,在“失独”10年以上的父母群体中,仍有三分之一处于这种状态;即便基本摆脱痛苦,回归正常生活,绝大多数“失独”家长依然耿耿于怀,说明“失独”的哀伤长久难以消散。《地久天长》中的这对夫妻便是一对难以走出丧子阴影的父母。电影的英文名是《So long, My Son》,对他们来说,时间停止在了儿子去世的那刻,夫妻两人都没能真正跟去世的儿子说再见。
根据社会需求理论,安全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之一。随着年龄增长,“失独”父母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各项身体能力的下降、社会角色的剥夺、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人际和社会关系改变、对于未来不确定的担忧、对疾病和死亡临近的恐惧等等,这些因素都会给“失独”父母带来强烈的不安全感。现实中的生活无依、求助无门、维权无据、病无所医、老无所养、死无人送,也使得“失独”老人成为社会中最为弱势的群体。
与农村的“失独”老人相比,城市“失独”老人们的心理健康情况更差。这与城市与乡村邻里间的相处模式有关:在农村,邻里的关系更紧密,存在着或远或近的血缘关系,主动或被动交流的机会更多。更在城市中,“失独”老人更可能将自己与周围的社会隔离开。在电影《地久天长》中夫妻俩人选择远走他乡,虽然离开了伤心地,但到了新的环境两个人却将自己与世隔绝,语言都不通的环境就像个牢笼。两个人相濡以沫,活着都是为了对方能活下去,成了彼此唯一的依靠。
“报团取暖”虽然可以减少孤独和寂寞,但并不能帮助“失独”父母从痛苦中走出来。那些参加过失独父母团体的父母们,只有20%认为自己慢慢从“失独”的痛苦中走出来。这一方面是因为参加“抱团取暖”的父母们本身就有更大的情感诉求,另一方面在这种“抱团取暖”的组织中,沉湎于过去成为常态。这种反复回忆过去或者想某一件事情的思维方式,因为类似于反刍,被称为反刍式思维。反刍式思维与抑郁症等心理问题、自我报告的身体健康,都显著相关。
在“失独”父母的群体中,根据家庭状况和个人经历,又有很多细分。比如一些失独父母选择再生育和领养,这也有助于减轻失独的痛苦,重新获得家庭支持。但再生育或者收养也会带来风险。除了年龄因素之外,长期处于哀伤状态内分泌等系统也会受到影响,从而降低受孕几率,增加再生育的风险。而收养子女则要面对与收养子女建立家庭关系的问题,比如在《地久天长》中,夫妻俩试图将领养的孩子当成死去儿子的代替品,而造成了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以及亲子关系中不可调和的矛盾。还有些丧子但还有孙辈的失独父母。相比而言,如果有孙辈并能时常与孙辈相见,可以分散丧子的哀痛和关注,建立新的社会联结,有助于“失独”父母减轻痛苦。
告别并不是忘记,而是开始新的生活,找到新的人生意义。对于任何人来说,生活的意义对身心健康都很重要。寻求意义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感受到自己的生活有意义,二是通过做一些事情找到生活意义。在电影的尾声,夫妻两人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与老朋友们见面、和解。当两人亲手拔取儿子的坟上枯草时,他们终于接受了儿子的死亡。电影的最后一幕,两人在朋友中抱着新的生命,在冬日暖阳中接到久别的养子打来的电话,也暗示着新的社会联结的重新建立,终于完成了与死去儿子的告别。
来源:PsyCh Journal 杂志